Pi Network 自 2019 年啟動以來,以手機挖礦的低門檻模式和病毒式營銷迅速吸引了全球大量用戶,並伴隨了大量爭議。
Pi 幣在 Gate.io 等交易平臺上線後價格開盤衝高回落,源於早期礦工因囤積多年後拋售帶崩價格,現價低於預期進一步促使拋售。
若想走向長期可持續發展,需像 Worldcoin(WLD)那樣適應現實監管並積極扶持開發生態,在技術、市場、監管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才能實現從“空氣”到“生態”的轉變。
Pi Network 自 2018 年誕生以來,以“手機挖礦”的低門檻模式迅速吸引了全球數千萬用戶的關注。然而,伴隨著龐大的用戶群體,其營銷方式和代幣價值等也充滿了爭議與質疑。近期 Pi 幣在包括 Gate.io 在內的多家交易平臺上線交易,價格開盤衝高後大跌大漲,這一劇烈的價格波動再度引發了市場關注。本文將從 Pi Network(PI)的起源與發展、生態與市場表現、未來走勢與市場教訓三個維度,結合豐富的數據與案例,深入剖析 Pi 幣的現狀與前景。
Pi 幣自 2018 年成立以來一直處於主網上線遙遙無期,但市場高度矚目的狀態。Pi Network 自稱是一個由斯坦福大學畢業生 Nicolas Kokkalis 團隊於 2019 年 3 月 14 日(恰逢圓周率日)正式啟動的加密貨幣項目,採用恆星共識協議 (SCP) ,通過允許節點選擇信任的小範圍節點來達成共識,確保系統在面對惡意行為時仍能安全、高效地運行。但其拉人頭刷量的宣傳方式和不透明的 Pi 幣分配機制等,多年來都處於冰火兩重天的輿論漩渦中。
圖 1 來源:minepi.com
與傳統的如比特幣等需要高性能挖礦設備的加密貨幣不同,Pi 幣只需在智能手機上輕點一下即可挖礦,這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機挖礦模式,十分精準契合了下沉市場用戶的需求,尤其在金融基礎設施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印尼、越南和菲律賓等地,Pi Network 迅速積累了龐大的用戶基礎。
除了極低的參與門檻外,Pi Network 還採取了十分誇張的病毒式營銷來擴張市場規模。具體來說,項目方通過“安全圈”設計,讀取用戶通訊錄建立熟人網絡,藉助信任背書替代傳統傳銷的金錢激勵。數據顯示,早期用戶轉化率高達 62%,每個用戶都成為移動的“佈道站”。在印尼雅加達,甚至出現了以 Pi 幣為媒介的摩托車交易,社區自發構建的物物交換體系成為 Pi 幣早期共識的生動案例。
圖 2 來源:minepi.com
而據官方數據顯示,Pi Network 擁有超過 35 名核心團隊成員,超過 6000 萬活躍用戶,Pi 瀏覽器的下載量超過 1 億次。不過根據多項報告顯示,完成 KYC 並遷移至主網的用戶僅佔註冊用戶量的 15% 左右,且日均活躍錢包僅 2 萬個,顯示出活躍用戶數據的巨大水分。
儘管 Pi Network 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但其發展過程中伴隨出現了諸多爭議和質疑。
首先,最為人熟知的就是 Pi Network 的挖礦機制依賴於用戶邀請新用戶以提升挖礦速度,形成金字塔式的收益結構。早期參與者通過拉人頭獲得超額收益,而後期用戶則可能成為“接盤俠”,這種與傳銷形式比較相似的方式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一些現實的市場風險。
圖 3 來源:pimiss.com
另一方面,Pi 幣的流通完全受制於項目方,KYC 審核節奏和代幣解鎖速度由團隊控制,缺乏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精神。表面上看,項目方則通過逐步解鎖製造短期稀缺假象,但據主網遷移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2 月,已有超 66 億枚 Pi 幣解鎖,遠超社群預期,這種行為很容易被市場解讀為項目方吸引投機資金入場後進行拋售的內幕行為。
圖 4 來源:@PiCoreTeam
在 KYC 審核中,正如上文所述,完成 KYC 的用戶僅佔 15%左右,一方面顯示出大量的非活躍用戶刷量,另一方面則是許多地區的用戶因身份驗證技術問題大量被拒,這反而導致了黑市 KYC 服務價格飆升,變相篩選“高淨值用戶”。
伴隨著上述一系列問題,在 Pi 幣上線後,囤積了多年 Pi 幣的礦工迅速拋售,直接帶崩了價格,而當現價低於原先場外交易預期後,進一步促進了幣價的拋售。而後 Pi 則複製了 Story(IP)的操盤手法,再清洗掉流通籌碼後,再次拉盤飆升,目前已漲至 2.73 美元,流通市值達 180 億美元。
圖 5 來源:Gate.io
除了上述一系列問題外,其實影響幣價最重要的還是生態是否能保持繁榮進而帶動代幣的效用,僅就目前而言,Pi 遠未達到市場爆炒預期,缺乏足夠有效的實際應用場景成為其最大的短板。
dApp 數量:Pi Browser 中列出的生態工具數量不到 20 個,dApp 僅顯示出 4 個可用,主要集中在商城、遊戲和社交等領域,且幾乎所有應用均未經過官方認證,技術上也未使用區塊鏈技術。例如,部分商城類應用僅為線下用戶社群開發的網絡程序,顯示“This is not a Pinet app”,與區塊鏈無關。
圖 6 來源:minepai.com
智能合約功能:Pi Network 目前不具備複雜的智能合約功能,官方在主網上線後也未提供進一步更新,短期內無法支持 DeFi、DAO、NFT 等基礎的加密應用。官方此前曾承諾上線主網後會推出智能合約,但截至撰文日,仍未有明確進展。
支付功能:儘管 Pi Network 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但其支付功能的接受度有限,其病毒式的廣泛傳播也一直未能形成有效持續的支付場景。當然這也與上文提到的生態匱乏、合規隱患等有關,這些都導致了商家和機構參與意願偏低。
圖 7 來源:minepi.com
開發者支持:Pi Network 不定期舉辦全球性或區域性 Hackathon,鼓勵開發者提交基於 Pi 的應用想法,並推出了開發者入口網站、Pi SDK 和 Pi App 孵化器計劃。然而,由於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開發者的參與度有限。截至 2025 年,官方宣稱有“破百個 apps 準備投入主網”,但實際落地的應用寥寥無幾。
總之,Pi 幣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從曇花一現的角度看,Pi 幣的價格波動劇烈,缺乏堅實的價值支撐體系,若共識破裂,可能面臨崩潰風險。當然,Pi Network 六年來的社區凝聚力和技術基石為其長期發展提供了可能,如果能夠像 Worldcoin(WLD)那樣逐漸適應現實監管,並積極扶持開發生態,Pi 幣或許將逐漸擺脫其“空氣”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