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白話區塊鏈我近期研究了加密貨幣如何偏離其最初願景,過於重視基礎設施創新,而忽視了實現財務主權承諾所需的貨幣基礎。這導致技術成就與可持續價值創造脫節。我尚未深入探討的是,行業在構建應用時的根本誤判。這一誤判是加密貨幣當前困境的核心,也指向了真正價值可能浮現的方向。 **應用層的幻象**加密貨幣的敘事經歷了多個階段,但始終承諾超越金融的革命性應用。智能合約平台定位爲新型數字經濟的基礎,價值從應用層回流至基礎設施。“胖協議理論”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敘事:與互聯網中TCP/IP價值有限、谷歌和臉書賺取數十億不同,區塊鏈協議將捕獲大部分價值。這形成了一種心智模型:第一層公鏈(L1)通過支持多樣化的應用生態獲得價值,類似蘋果的應用商店或微軟的Windows通過第三方軟件創造價值。但根本的誤判在於:加密貨幣試圖在不需要金融化的領域強加金融機制,且未能帶來真正價值。與互聯網通過數字化滿足已有需求(如商業、通信、娛樂)不同,加密貨幣試圖將金融機制注入不需要或不想要的活動中。假設社交媒體、遊戲、身分管理等都能通過金融化和“上鏈”受益。然而,現實截然相反:**社交應用:**帶Token的社交平台難以獲得主流採用,用戶參與主要由Token激勵驅動,而非內在實用性。**遊戲應用:**傳統遊戲社區普遍抵制金融化,認爲這削弱而非增強遊戲體驗。**身分與信譽系統:**引入Token經濟後,難以證明比傳統方法更有優勢。這不僅僅是“尚早”的問題,而是反映了一個更深層的真相:金融是資源分配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將金融機制強加於社交或娛樂活動,誤解了金融在社會中的核心作用。 **遊戲市場的區別**看似反例的CS:GO皮膚市場或遊戲內微交易系統,實際上突顯了一個重要區別:這些市場是遊戲旁邊的可選裝飾品或收藏品生態,與核心遊戲玩法無關,更像是商品或紀念品市場,而非改變遊戲運作方式。當加密遊戲試圖將核心玩法金融化——將玩遊戲變成賺錢行爲——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玩家體驗,常常破壞遊戲的吸引力。關鍵在於:遊戲可以有市場,但將玩法本身變成金融活動會改變其本質。**區塊鏈技術與無信任**加密討論中常混淆的兩個概念是區塊鏈技術和無信任,二者並不等同:**區塊鏈技術:**用於創建分布式、只追加帳本和共識機制的技術能力。**無信任:**交易無需依賴可信第三方即可執行的特性。無信任有顯著成本——效率、復雜性和資源需求。這需要明確的正當理由,僅在特定場景下成立。例如,迪拜使用分布式帳本技術管理房產記錄,主要是爲了效率和透明度,而非無信任。土地部門仍是可信權威,區塊鏈只是更高效的數據庫。這一區別至關重要,因爲它揭示了價值的真正所在。關鍵洞察是:無信任僅在少數領域真正有價值。房產記錄、身分驗證、供應鏈管理等活動本質上需要可信實體進行現實世界的執行或驗證。使用區塊鏈改變的只是記錄管理技術,而非信任現實。 **成本效益分析**這爲每個平台帶來了簡單的成本效益分析:該平台是否真正受益於移除可信中介?這種好處是否超過實現無信任的效率成本?對大多數非金融應用,至少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要麼它們無法從無信任中受益(因仍需外部執行),要麼好處不足以抵消成本。這解釋了爲何機構採用區塊鏈技術主要聚焦於效率提升,而非無信任。當傳統金融機構在以太坊上Token化資產時,他們利用網路實現運營優勢或進入新市場,同時保留傳統信任模型。區塊鏈作爲改進的基礎設施,而非替代信任的機制。從投資角度看,這帶來挑戰:區塊鏈最有價值的部分(技術本身)可被採用,而不一定爲特定鏈或Token帶來價值。傳統機構可使用私有鏈或公共鏈作爲基礎設施,同時控制最有價值的層——資產和貨幣政策。 **適應路徑**隨着這一現實逐漸清晰,行業正在自然適應:**無Token經濟的技術採用:**傳統機構採用區塊鏈技術,繞過投機性Token經濟,將其作爲現有金融活動的高效管道。**效率優先於革命:**從取代現有系統轉向使其逐步更高效。**價值遷移:**價值主要流向具有明確實用性的特定應用,而非底層基礎設施Token。**敘事演變:**行業逐漸重新校準價值創造的表達方式,以匹配技術現實。這實際上是好事:爲何讓活動賦能者從價值創造者那裏榨取所有價值?這種尋租行爲與加密運動標榜的資本主義理念背道而馳。若互聯網的主要價值被TCP/IP捕獲,而非其上應用,互聯網會大不相同(幾乎肯定更糟!)。行業並非失敗,而是面對現實。技術本身有價值,將繼續與現有系統整合。但生態內的價值分配可能與早期敘事大相徑庭。 **錯在何處:被遺棄的初衷**要理解現狀,需追溯加密貨幣的起源。比特幣並非通用的計算平台或萬物Token化的基礎。它專爲貨幣而生——是對2008年金融危機及集中式貨幣政策失敗的回應。其核心洞察不是“一切上鏈”,而是“貨幣不應依賴可信中介”。隨着行業發展,這一初衷被許多項目稀釋甚至拋棄。像以太坊這樣的項目擴展了區塊鏈的技術能力,但同時淡化了貨幣創新的焦點。這導致生態系統的奇怪脫節:**比特幣:**保持貨幣焦點,但缺乏超越基本轉帳功能的編程能力。**智能合約平台:**提供編程能力,但放棄貨幣創新,轉向“區塊鏈萬物”。這一分歧可能是行業最嚴重的錯誤轉折。與其在比特幣的貨幣創新基礎上構建更復雜的功能,行業卻轉向金融化一切——一個誤判問題與解決方案的倒退。 **前進之路:回歸貨幣**在我看來,前進的路徑是將區塊鏈的先進技術能力與其最初的貨幣目的重新連接。不是作爲所有問題的通用解決方案,而是專注於創造更好的貨幣。貨幣特別適合區塊鏈,原因如下:**無信任重要:**與需要外部執行的其他應用不同,貨幣可完全在數字領域運作,代碼即可強制執行規則。**數字原生:**貨幣無需將數字記錄映射到物理現實,可天然存在於數字環境中。**明確價值主張:**從貨幣系統中移除中介可帶來真正的效率和主權效益。**與現有金融應用的天然聯系:**最成功的加密應用(交易、借代等)自然與貨幣創新相關。更重要的是,貨幣是基礎層,其他一切在其上構建而無需深入參與。加密貨幣顛倒了這一自然關係。與其創造無縫融入經濟活動的貨幣,行業試圖圍繞區塊鏈重建所有經濟活動。傳統貨幣的力量在於其作爲效用層的特性。企業接受美元無需了解聯準會;出口商管理貨幣風險無需圍繞貨幣政策重建運營;個人存儲價值無需成爲貨幣理論家。貨幣促進經濟活動,而非主導它。**鏈上貨幣應以相同方式運作**——**通過簡單接口供鏈下企業使用,就像使用傳統銀行基礎設施而無需成爲其一部分。**企業、實體和個人可完全保持鏈下狀態,同時利用區塊鏈貨幣的特定優勢。與其構建模糊的“Web3”概念——**試圖金融化一切,行業應專注於打造更好的貨幣。**不僅作爲投機資產或通脹對沖,而是作爲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可靠運作的完整貨幣系統。考慮到全球貨幣格局,這一焦點更具吸引力。當前體系的固有不穩定性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凸顯了對中立替代方案的真正需求。當前格局的悲劇不僅是資源錯配,更是錯失機遇。金融基礎設施的增量改進雖有價值,但與解決貨幣根本挑戰的變革潛力相比黯然失色。加密貨幣的下一階段可能不在於進一步擴展範圍,而在於回歸並實現其最初目的。不是解決所有問題,而是作爲可靠的貨幣基礎設施,爲其他一切提供基礎——無需深入思考其運作方式。**這正是加密貨幣最初承諾的深刻創新——不是金融化一切,而是創造值得作爲全球經濟無形基礎設施的貨幣。**無縫跨越邊界和機構,同時保持我們日益復雜的世界所需的主權與穩定。一種賦能而非主導、服務而非約束、進化而不幹擾人類活動的貨幣。本文連結:來源:
加密貨幣行業的誤判與未來價值方向
編譯:白話區塊鏈
我近期研究了加密貨幣如何偏離其最初願景,過於重視基礎設施創新,而忽視了實現財務主權承諾所需的貨幣基礎。這導致技術成就與可持續價值創造脫節。
我尚未深入探討的是,行業在構建應用時的根本誤判。這一誤判是加密貨幣當前困境的核心,也指向了真正價值可能浮現的方向。
應用層的幻象
加密貨幣的敘事經歷了多個階段,但始終承諾超越金融的革命性應用。智能合約平台定位爲新型數字經濟的基礎,價值從應用層回流至基礎設施。“胖協議理論”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敘事:與互聯網中TCP/IP價值有限、谷歌和臉書賺取數十億不同,區塊鏈協議將捕獲大部分價值。
這形成了一種心智模型:第一層公鏈(L1)通過支持多樣化的應用生態獲得價值,類似蘋果的應用商店或微軟的Windows通過第三方軟件創造價值。
但根本的誤判在於:加密貨幣試圖在不需要金融化的領域強加金融機制,且未能帶來真正價值。
與互聯網通過數字化滿足已有需求(如商業、通信、娛樂)不同,加密貨幣試圖將金融機制注入不需要或不想要的活動中。假設社交媒體、遊戲、身分管理等都能通過金融化和“上鏈”受益。然而,現實截然相反:
**社交應用:**帶Token的社交平台難以獲得主流採用,用戶參與主要由Token激勵驅動,而非內在實用性。
**遊戲應用:**傳統遊戲社區普遍抵制金融化,認爲這削弱而非增強遊戲體驗。
**身分與信譽系統:**引入Token經濟後,難以證明比傳統方法更有優勢。
這不僅僅是“尚早”的問題,而是反映了一個更深層的真相:金融是資源分配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將金融機制強加於社交或娛樂活動,誤解了金融在社會中的核心作用。
遊戲市場的區別
看似反例的CS:GO皮膚市場或遊戲內微交易系統,實際上突顯了一個重要區別:
這些市場是遊戲旁邊的可選裝飾品或收藏品生態,與核心遊戲玩法無關,更像是商品或紀念品市場,而非改變遊戲運作方式。
當加密遊戲試圖將核心玩法金融化——將玩遊戲變成賺錢行爲——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玩家體驗,常常破壞遊戲的吸引力。關鍵在於:遊戲可以有市場,但將玩法本身變成金融活動會改變其本質。
區塊鏈技術與無信任加密討論中常混淆的兩個概念是區塊鏈技術和無信任,二者並不等同:
**區塊鏈技術:**用於創建分布式、只追加帳本和共識機制的技術能力。
**無信任:**交易無需依賴可信第三方即可執行的特性。
無信任有顯著成本——效率、復雜性和資源需求。這需要明確的正當理由,僅在特定場景下成立。
例如,迪拜使用分布式帳本技術管理房產記錄,主要是爲了效率和透明度,而非無信任。土地部門仍是可信權威,區塊鏈只是更高效的數據庫。這一區別至關重要,因爲它揭示了價值的真正所在。
關鍵洞察是:無信任僅在少數領域真正有價值。房產記錄、身分驗證、供應鏈管理等活動本質上需要可信實體進行現實世界的執行或驗證。使用區塊鏈改變的只是記錄管理技術,而非信任現實。
成本效益分析
這爲每個平台帶來了簡單的成本效益分析:
該平台是否真正受益於移除可信中介?
這種好處是否超過實現無信任的效率成本?
對大多數非金融應用,至少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要麼它們無法從無信任中受益(因仍需外部執行),要麼好處不足以抵消成本。
這解釋了爲何機構採用區塊鏈技術主要聚焦於效率提升,而非無信任。當傳統金融機構在以太坊上Token化資產時,他們利用網路實現運營優勢或進入新市場,同時保留傳統信任模型。區塊鏈作爲改進的基礎設施,而非替代信任的機制。
從投資角度看,這帶來挑戰:區塊鏈最有價值的部分(技術本身)可被採用,而不一定爲特定鏈或Token帶來價值。傳統機構可使用私有鏈或公共鏈作爲基礎設施,同時控制最有價值的層——資產和貨幣政策。
適應路徑
隨着這一現實逐漸清晰,行業正在自然適應:
**無Token經濟的技術採用:**傳統機構採用區塊鏈技術,繞過投機性Token經濟,將其作爲現有金融活動的高效管道。
**效率優先於革命:**從取代現有系統轉向使其逐步更高效。
**價值遷移:**價值主要流向具有明確實用性的特定應用,而非底層基礎設施Token。
**敘事演變:**行業逐漸重新校準價值創造的表達方式,以匹配技術現實。
這實際上是好事:爲何讓活動賦能者從價值創造者那裏榨取所有價值?這種尋租行爲與加密運動標榜的資本主義理念背道而馳。若互聯網的主要價值被TCP/IP捕獲,而非其上應用,互聯網會大不相同(幾乎肯定更糟!)。行業並非失敗,而是面對現實。技術本身有價值,將繼續與現有系統整合。但生態內的價值分配可能與早期敘事大相徑庭。
錯在何處:被遺棄的初衷
要理解現狀,需追溯加密貨幣的起源。比特幣並非通用的計算平台或萬物Token化的基礎。它專爲貨幣而生——是對2008年金融危機及集中式貨幣政策失敗的回應。
其核心洞察不是“一切上鏈”,而是“貨幣不應依賴可信中介”。
隨着行業發展,這一初衷被許多項目稀釋甚至拋棄。像以太坊這樣的項目擴展了區塊鏈的技術能力,但同時淡化了貨幣創新的焦點。
這導致生態系統的奇怪脫節:
**比特幣:**保持貨幣焦點,但缺乏超越基本轉帳功能的編程能力。
**智能合約平台:**提供編程能力,但放棄貨幣創新,轉向“區塊鏈萬物”。
這一分歧可能是行業最嚴重的錯誤轉折。與其在比特幣的貨幣創新基礎上構建更復雜的功能,行業卻轉向金融化一切——一個誤判問題與解決方案的倒退。
前進之路:回歸貨幣
在我看來,前進的路徑是將區塊鏈的先進技術能力與其最初的貨幣目的重新連接。不是作爲所有問題的通用解決方案,而是專注於創造更好的貨幣。
貨幣特別適合區塊鏈,原因如下:
**無信任重要:**與需要外部執行的其他應用不同,貨幣可完全在數字領域運作,代碼即可強制執行規則。
**數字原生:**貨幣無需將數字記錄映射到物理現實,可天然存在於數字環境中。
**明確價值主張:**從貨幣系統中移除中介可帶來真正的效率和主權效益。
**與現有金融應用的天然聯系:**最成功的加密應用(交易、借代等)自然與貨幣創新相關。
更重要的是,貨幣是基礎層,其他一切在其上構建而無需深入參與。加密貨幣顛倒了這一自然關係。與其創造無縫融入經濟活動的貨幣,行業試圖圍繞區塊鏈重建所有經濟活動。
傳統貨幣的力量在於其作爲效用層的特性。企業接受美元無需了解聯準會;出口商管理貨幣風險無需圍繞貨幣政策重建運營;個人存儲價值無需成爲貨幣理論家。貨幣促進經濟活動,而非主導它。
鏈上貨幣應以相同方式運作——**通過簡單接口供鏈下企業使用,就像使用傳統銀行基礎設施而無需成爲其一部分。**企業、實體和個人可完全保持鏈下狀態,同時利用區塊鏈貨幣的特定優勢。
與其構建模糊的“Web3”概念——**試圖金融化一切,行業應專注於打造更好的貨幣。**不僅作爲投機資產或通脹對沖,而是作爲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可靠運作的完整貨幣系統。
考慮到全球貨幣格局,這一焦點更具吸引力。當前體系的固有不穩定性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凸顯了對中立替代方案的真正需求。
當前格局的悲劇不僅是資源錯配,更是錯失機遇。金融基礎設施的增量改進雖有價值,但與解決貨幣根本挑戰的變革潛力相比黯然失色。
加密貨幣的下一階段可能不在於進一步擴展範圍,而在於回歸並實現其最初目的。不是解決所有問題,而是作爲可靠的貨幣基礎設施,爲其他一切提供基礎——無需深入思考其運作方式。
**這正是加密貨幣最初承諾的深刻創新——不是金融化一切,而是創造值得作爲全球經濟無形基礎設施的貨幣。**無縫跨越邊界和機構,同時保持我們日益復雜的世界所需的主權與穩定。一種賦能而非主導、服務而非約束、進化而不幹擾人類活動的貨幣。
本文連結: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