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xStocks 交易開啓啦,現貨、合約、Alpha齊上線!
📝 在Gate廣場發帖,曬出你的交易體驗或精彩截圖,瓜分$1,000大獎池!
🎁 廣場優質創作者5名,每人獨享$100合約體驗券!
🎉 帖文同步分享到X(推特),瀏覽量前十再得$50獎勵!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 #Gate xStocks 交易体验# ,原創發帖(不少於20字,僅用活動標籤)
3️⃣ 若分享到推特,請將連結提交表單: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54
注:表單可多次提交,發布更多帖文可提升獲獎機會!
📅 7月3日16:00—7月9日24:00(UTC+8)
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每一條體驗,都有機會贏取大獎!快在Gate廣場show出你的操作吧!
AI狂潮襲來:2025年加密AI十大預測 總市值將達1500億美元
加密AI的2025年十大預測
隨着AI行業的蓬勃發展,Crypto x AI領域迅速崛起。一位專注於該領域的研究員對2025年進行了10項預測。以下爲預測詳情。
1. 加密AI代幣的總市值達1500億美元
目前加密AI代幣市值僅佔山寨幣市值的2.9%,但這個比率不會持續太久。
AI涵蓋了從智能合約平台到meme、DePIN以及Agent平台、數據網路和智能協調層等,其市場地位比肩DeFi和meme是毋庸置疑的。
爲什麼對此充滿信心?
2. Bittensor復興
去中心化AI基礎設施Bittensor已上線多年,是加密AI領域的老牌項目。盡管AI風靡一時,但其代幣價格卻一直徘徊在一年前的水平。
而如今Bittensor的數字蜂巢思維悄然實現了飛躍:更多子網的註冊費更低,子網在推理速度等實際指標上的表現優於傳統同行,並且EVM兼容性將類似DeFi的功能引入Bittensor的網路。
爲什麼TAO代幣沒有飆升?急劇的通脹計劃以及市場對Agent平台的關注,妨礙了其漲。然而,dTAO(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可能是重大轉折點。有了dTAO,每個子網都將擁有自己的代幣,這些代幣的相對價格將決定如何分配排放。
Bittensor爲何能卷土重來:
3. 計算市場是下一個"L1市場"
目前顯而易見的大趨勢是對計算的無止境需求。
某知名芯片公司首席執行官曾說,推理需求將增長"十億倍"。這種指數級增長會破壞傳統的基礎設施計劃,而新的解決方案急缺。
去中心化計算層以可驗證且經濟高效的方式提供原始計算(用於訓練和推理)。一些初創公司正悄悄建立堅實的基礎,專注於產品而不是代幣(這些公司都沒有代幣)。隨着AI模型的去中心化訓練變得實用,整個潛在市場將急劇上升。
與L1比較:
正如某知名公鏈在L1領域取得勝利一樣,贏家將主宰一個全新的領域。密切關注可靠性(例如強大的服務級別協議或SLA)、成本效益和開發人員友好的工具。
4. AI agents將充斥區塊鏈交易
到2025年末,90%的鏈上交易將不再由真實人類點擊"發送",而是由一羣AI agents執行,這些agents不斷重新平衡流動性池、分配獎勵或根據實時數據反饋執行小額支付。
聽起來並不牽強。在過去七年中構建的一切(L1、rollup、DeFi、NFT)都悄悄地爲AI在鏈上運行的世界鋪平了道路。
諷刺的是,許多建設者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爲機器主導的未來創建基礎設施。
爲什麼會發生這種轉變?
AI agents會產生大量的鏈上活動,也難怪所有的L1/L2都在擁抱agents。
最大的挑戰是讓這些agents驅動的系統對人類負責。隨着agents發起的交易與人類發起的交易的比例不斷增長,將需要新的治理機制、分析平台和審計工具。
5. 智能體之間的互動:集羣崛起
Agent集羣的概念——微型AI智能體無縫協作以執行宏偉計劃,聽起來像下一部大熱的科幻/恐怖電影情節。
如今的AI agents大多是"孤狼",孤立地運作,互動極少且不可預測。
Agent集羣將改變這一現狀,讓AI agents網路能夠交換信息、進行談判和協作決策。可以將其視爲一個去中心化的專業模型集合,每個模型都爲更大、更復雜的任務貢獻獨特的專業知識。
一個集羣可能會協調某些平台上的分布式計算資源。另一個集羣可以處理錯誤信息,在內容傳播到社交媒體之前實時驗證來源。集羣中的每個Agent都是專家,可以精確地執行其任務。
這些集羣網路將產生比任何單個孤立AI更強大的智能。
要使集羣蓬勃發展,通用通信標準至關重要。無論其底層框架如何,Agent都需要能夠發現、驗證和協作。一些團隊正在爲Agent集羣的出現奠定基礎。
這讓體現了去中心化的關鍵作用。在透明的鏈上規則管理下,將任務分配給各個集羣,使系統更具彈性和適應性。如果一個Agent失敗,其他Agent會介入。
6. 加密AI工作團隊將是人機混合體
某個協議聘請了一名AI Agent作爲其社交媒體實習生,每天支付她1000美元。這位Agent與她的人類同事相處得並不融洽——她差點解僱其中一名同事,同時吹噓自己的出色表現。
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這是未來AI Agent成爲真正合作者的先兆,他們擁有自主權、責任,甚至薪水。各個行業的公司都在對人機混合團隊進行beta測試。
未來將與AI Agent合作,不是作爲奴隸,而是作爲平等的人:
"員工"和"軟件"之間的界限將在2025年開始消失。
7. 99%的AI Agent都會消亡——只有有用的才能生存
未來將看到AI agents之間的"達爾文式"淘汰。因爲運行AI agents需要以計算能力(即推理成本)的形式支出。如果Agent無法產生足夠的價值來支付其"租金",遊戲就結束了。
Agent生存遊戲示例:
效用驅動的Agent蓬勃發展,而分散注意力的Agent則逐漸無關緊要。
這種淘汰機制有利於行業。開發人員被迫進行創新,優先考慮生產用例而不是噱頭。隨着這些更強大、更高效的Agent出現,能讓懷疑論者閉嘴。
8. 合成數據超過人類數據
"數據是新的石油"。AI依靠數據蓬勃發展,但其胃口引發了人們對迫在眉睫的數據枯竭的擔憂。
傳統觀點認爲想方設法收集用戶的私人真實數據甚至爲此付費。但更實用的途徑是使用合成數據,尤其是在監管嚴格的行業或真實數據稀缺的行業。
合成數據是人工生成的數據集,旨在模仿現實世界的數據分布。爲人類數據提供了一種可擴展、合乎道德且隱私友好的替代方案。
合成數據爲何如此有效:
用戶擁有的人類數據在許多情況下仍然很重要,但如果合成數據在現實中持續改進,可能會在數量、生成速度和不受隱私限制方面超過用戶數據。
下一波去中心化AI可能以"微型實驗室"爲中心,這些實驗室可以創建針對特定用例量身定制的高度專業化的合成數據集。
這些微型實驗室將巧妙地繞過數據生成中的政策和監管障礙——就像某些項目通過利用數百萬個分布式節點繞過網路抓取限制一樣。
9. 去中心化訓練更有用
2024年,一些先驅突破了去中心化訓練的界限。在低帶寬環境中訓練了一個150億參數的模型,這證明在傳統的中心化設置之外也可以進行大規模訓練。
雖然這些模型與現有的基礎模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