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聯合推廣任務上線!
本次活動總獎池:1,250 枚 ES
任務目標:推廣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專場
📄 詳情參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務內容】
請圍繞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動進行內容創作,並曬出參與截圖。
📸【參與方式】
1️⃣ 帶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發帖
2️⃣ 曬出以下任一截圖:
Launchpool 質押截圖(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頁面截圖(交易 ES)
3️⃣ 發布圖文內容,可參考以下方向(≥60字):
簡介 ES/Eclipse 項目亮點、代幣機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對 ES 項目的觀點、前景判斷、挖礦體驗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礦 或 Alpha 積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對比
🎁【獎勵說明】
評選內容質量最優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00後Web3創業者的熱情與反思: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00後Web3創業者:熱情、理性與反思
在許多80後、90後還在擔心錯過Web3機遇時,一些00後已經深度參與其中。正如一位00後所說:"你們眼中的革命,是我生活的日常。"
然而,這個新賽道不僅有狂熱,一些年輕的先行者也開始冷靜思考甚至反思。我們採訪了4位參與Web3的00後創業者,他們的故事或許能反映行業的另一面。
青春期的入局
福建人Meepo出生於2000年,如今已"財務自由"。他定義的標準是,資產足夠在一線城市購買兩套房加兩輛車。這是他作爲一名擁有十年經驗的Web3"老兵"的成果。
Meepo六年級時就接觸了比特幣。2012年,他的父母出於興趣嘗試比特幣挖礦,並鼓勵他參與其中。每挖到一個幣,獎勵100元。當時一個比特幣價值12美元。
那時比特幣剛誕生兩年,實用性並不高。但對比特幣而言,2012年是個轉折點。這與諾基亞"隕落"有關。
過去諾基亞曾是手機界"頂流",在中國很受歡迎,但國外價格更低。爲防止海外銷售的手機流入中國,諾基亞設置了"軟件鎖"。有人破解了這個鎖,可以將系統改爲適配中國運營商。破解方法很快流入了華強北,用電腦破解從國外"走私"進入中國的諾基亞手機成爲華強北的特色業務。
但單靠電腦破解效率不高。於是有人開發了顯卡加速程序,可以讓顯卡參與破解。這個"灰色"產業迅速爆發,解鎖一臺手機利潤200-300元,形成了最早的一批顯卡"礦工"。
然而從2012年開始,隨着諾基亞衰落和"礦工"內卷,解鎖費降至10元甚至5元,利潤微薄,大批"礦工"面臨失業。
就在此時,"救星"出現了——比特幣顯卡挖礦程序誕生。一位投資人回憶,當時沒有交易所,比特幣通常在論壇和QQ羣交易。"我入坑時一天能挖十幾個比特幣,大約50元一個。"
"華強北那幫人根本不知道比特幣是什麼,只看挖礦能否賺錢。"這些靠"刷機"諾基亞爲生的人迅速轉向用顯卡挖比特幣。"中國突然冒出了一批非常專業的比特幣挖礦算力,這可算是最早一批'礦工'的由來。"
這批專業"礦工"的入場,間接導致Meepo的挖礦生涯提前結束。普通筆記本算力遠不及專業顯卡礦機,Meepo發現挖出的幣越來越少,一年後便放棄了,將少量比特幣給了父母。
"那時沒賺到什麼錢",但他對區塊鏈的興趣從此開始了。
與Meepo類似,2003年出生的Zohar也很早接觸了比特幣。Zohar對金融和經濟學感興趣,高一時從學校社團聽說比特幣,又自學了浙江大學的博弈論基礎課程。
家人也在投資比特幣,"我當時用3000元左右買比特幣隨便玩玩,但後來基本都虧完了。"
Zohar現在身分多樣:廣東某市選科高考狀元、香港中文大學大一學生(已休學創業)、某藝術DAO聯合發起人、Web3投資人等。
他日常投資NFT收益在數十倍左右。當他說年輕人不要被短期財富收益衝昏頭腦時,作爲資深"上班族"的我心情復雜。
Emma創業時年齡更小。她2006年出生,今年16歲,在加州聖何塞念高中。11歲時從父母那裏聽說比特幣,但興趣不大。
在硅谷中心,她去年創建的互聯網項目入圍YC訓練營前10%。今年她將項目升級爲Web3,再次衝擊YC尋求投資。升級原因很簡單,項目願景需要區塊鏈技術實現。
無論Meepo、Zohar還是Emma,進入Web3都不是刻意爲之。
就像一位加密貨幣交易所程序員忽然發現,自己的工作領域多了個新稱謂——Web3,自己似乎也更值錢了。但即使參與其中也未必能說清Web3究竟是什麼。當被問及爲何認爲Web3是未來時,他想了半天,給出一個答案:"年輕人喜歡的不就是未來嗎?"
"這裏沒有權威"
對Emma而言,無論Web3還是Web2創業,都是一種學習方式。"我通過創業項目學習,遇到問題就查資料或請教他人。"
Emma說,不同於其他在美國的亞洲孩子重視考試成績,她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熱愛的事上。"發現對什麼充滿熱情,我就去追求它,跟隨讓我快樂的東西。"
Emma的父親Kavin Zhang畢業於清華大學,他認爲"多數家長將教育目標定位爲膚淺、易於炫耀且一致的目標,如上名校等。"但他從不要求Emma上名校。
盡管深知名校光環帶來的終身收益,他更看重孩子的獨立意志和自我約束,總是問Emma想做什麼。
9歲時,Emma開始寫作,已出版4本小說,正在寫第8本。爲分享這份熱愛,2020年她成立非營利線上組織教人寫作,舉辦比賽並邀請嘉賓分享經驗。
Emma發現作家僅靠寫書難以賺錢,很多人不知如何推廣作品。爲解決作家收入和營銷問題,她創辦了數字出版平台Quillmates,今年升級爲區塊鏈項目Cypher。靠親友籌集的幾萬美元"天使投資",她僱人編碼,自己負責產品設計、商業模型和運營。
Cypher允許用戶發布文章,爲讀者提供"付費閱讀+投資"模式。作者可發行代幣,當作者升值時,讀者持有的代幣也會升值,激勵讀者支持和推廣作者。
"這將是自由市場,受歡迎的內容自然獲得更多投資空間。"Emma介紹Cypher時說,"我的願景只有在Web3上才能實現。"
她觀察到,Web2世界中"Meta、Google、YouTube、Instagram和Twitter等社交巨頭可以控制和審查任何內容。"
而在Web3中,沒有中央權威,所有人都是區塊鏈共同所有者。"讓內容真正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在Web3上構建它。"
許多人將Web3視爲新世界入口,希望改寫老巨頭制定的"過時"商業規則。這也是當下年輕人試圖進入Web3的原因。
如定慧對DAO一見鍾情,認爲這種不同於傳統公司的組織是Web3最令人興奮之處。去年他曾是某NFT項目運營合夥人,一年前決定加入Web3"圈子"時還沒有鏈上企業實操經驗。定慧2003年出生於陝西,僅上到高中,其中8年在家上學。
五年級時,大學教師父親爲他辦理退學——理由是,孩子在學校幾年,"每天熬夜做作業","把很多靈氣都丟掉了"。從此不再經歷體制內教育。
最初家人幫他找課程和實習項目,用他的話說就是"在社會中與優秀學長、前輩共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原本該上高一時,定慧參加大學生社團聯盟,成爲志願者,爲公衆號做事,進入新媒體行業。此後一直在各類項目中實習或工作,至今近3年。
定慧認爲自己在DAO概念出現前就在"踐行"了。高二時,他創建了一個聚集數百名在家學習、休學、退學少年的網路社群,"秉持人人平等、自治理念"。
後來定慧給教育創新者安豬做學徒,學習社群運營、寫作和項目管理。"他們團隊的自治氛圍,雖無智能合約,也類似DAO。各城市成員可組建分部,在教育創新、社會創新、組織變革方面探索較多。"
2021年入坑Web3。北京實習期間,定慧發現越來越多人在網上討論區塊鏈和Web3。"遇見DAO後很驚喜,因此入坑。"剛接觸時,他每天泡在DAO裏。在各類微信羣中,起初看不懂聊天內容,但感覺"一直在學習"。因積極發言,他受邀參與一個DAO並成爲運營,"他們給我開工資。"
某種程度上,Web3領域的年輕人中,反叛元素頻繁出現。高考狀元Zohar喜歡稱自己"壞學生","喜歡做點不一樣的事"。高一時,他利用網課資源制定了獨立學習計劃。
"爲何老師和學校都希望大家按標準節奏和要求學習研究?我理解,管理這麼多人,需要統一且適合大多數人的方式提高效率。"Zohar說,"但我不認爲自己屬於大多數。"
此前他成績中等,幾乎不聽課,通過網上自學獲得大量知識和高考經驗,最終成爲全市高考狀元。
僅半年後,他再次做出不尋常選擇。完成大一上學期課程後,從香港中文大學休學,投身Web3創業:發起藝術DAO,參與策劃歐洲首個高規格加密藝術展;後來成立加密貨幣基金,成爲投資人。
Zohar認爲,現有環境下普通人實現自身價值、獲得可觀收益甚至跨越階層有難度,但"Web3提供更大想象空間和希望,在這浪潮中,每個人影響力都可被放大。"這主要體現在財富轉移速度足夠快。無論網上還是交流會上,區塊鏈財富自由的傳說隨處可聞,讓他們相信每個參與Web3的人都可能獲得超額財富。
年輕人渴望顛覆權威,甚至成爲所謂"權威"。但成爲那個幸運兒的幾率究竟有多大?
"割"與"被割"
Zohar在與項目方溝通時,如不主動提及,沒人知道他只有18歲。"這就是Web3的匿名性。"
確實如此。我們通過電話採訪,無法得知對方外貌。事實上,不方便要求對方提供身分證、戶口本、學歷證書、工商註冊證明等驗證真實性。
我試圖通過週邊人交叉驗證,但也難以完全保證。如無法完全驗證他們自稱每週聊近20個創業項目;有人大學期間做20多份證券、大廠、交易所相關實習;或投資加密貨幣的真實回報率。如果對方想誤導我,應該相當容易。
這是Web3創業圈常態。一位幣安員工曾提醒我,"不要完全相信幣圈人說的話,將他們說的財富先去掉一個零,再打個對折。"
"這個圈子有財富神話,但鳳毛麟角。"Meepo說。
2014年接觸以太坊後,Meepo參與其中,認識很多項目方,"早期很多人後來成爲圈內大佬。"後來他組建社群,逐漸壯大。通過爲項目方轉發宣傳,Meepo獲得一些"內幕信息",如某時間點將有大量資金進來,他就去套利,"大約從18年開始,慢慢財務自由了。"
"社羣裏不少人也因此賺錢,大家逐漸信任我,成了我的粉絲。"
當Meepo承認某種程度上靠"割韭菜"實現財富自由時,我驚訝於他的坦誠。
"幣圈怎麼賺錢?就靠消息不透明性。"他見過國內一些VC早期通過all in實現一夜暴富,之後迅速退出Web3,轉投其他領域。"很多Web3項目方所謂基於信仰、共識做事,都是假的,當每個人賺夠錢後,就不會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