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將軍算法
將軍算法
人工智能自信地成爲了許多領域不可或缺的助手,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從互聯網搜索的自動化到教育和醫療。然而,它和任何技術一樣,顯現出了另一面。
最近,領先公司的工程師們因抗議自己的成果被用於軍事工業而辭職,音樂家們從資助軍事人工智能的流媒體平台上刪除了整個唱片目錄,而關於自主無人機自行做出並執行消滅敵人的決定的消息,已經不再讓人感到驚訝。
ForkLog 研究了人工智能如何在短短10年內從一個未來主義項目轉變爲全球軍隊日常現實的一部分,誰在新的軍備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以及神經網路的軍事化可能導致什麼結果。
人工智能如何成爲武器
在21世紀初,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開始對自主系統進行實驗,這些系統不僅能夠執行命令,還能在戰場上自主做出決策。類似於Crusher的原型——一款重達六噸的偵察機器人——能夠在沒有人類參與的情況下在崎嶇地形中移動。同時,自動狙擊無人機ARSS也在進行實驗。這些開發成爲軍事人工智能基礎上的第一塊磚。
在2017年4月,美國國防部啓動了Project Maven——一項大規模的人工智能戰鬥應用程序。其任務是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分析無人機的視頻流。該程序迅速發展,幾個月後,這項技術已被添加到獵手(Predator)和收割者(Reaper)無人機中。
在這個行業內,引發了震驚:數千名谷歌員工——項目的主要合作夥伴——簽署了反對公司參與軍事項目的請願書,幾十名工程師辭職。2018年,該公司正式拒絕繼續合作。
在第二次卡拉巴赫戰爭中,阿塞拜疆廣泛使用了土耳其的Bayraktar TB2無人機和以色列的Harop無人機,以及實驗性的自殺式無人機Kargu-2。這些系統包括自主元素,如瞄準、識別設備和目標跟蹤。然而,獨立決策的確切水平,包括在沒有操作員的情況下進行攻擊的能力,官方並未披露,仍然是專家評估和猜測的主題。盡管如此,這場衝突展示了現代人工智能無人機技術的廣泛應用。
中國積極發展軍民融合戰略。這項政策結合了國防部門、學術機構和科技巨頭的力量。中國的投資重點在於開發用於監控、攔截、偵察和海上行動的自主系統。主要目標是使人工智能不僅成爲武器,還成爲現代軍隊的關鍵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以色列的人工智能也在並行發展。從2021年起,軍方開始積極引入人工智能系統,以實現加沙地區目標指示的自動化。這些算法分析了大量數據——電話通話、移動、數字活動——並幫助形成打擊目標列表。結果,出現了Lavender和Gospel系統,這些系統在2023年被用於大規模行動。這引發了國際批評:人權活動家和聯合國質疑基於人工智能建議所做打擊的合法性。
真正的算法戰爭於2022年開始,隨着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全面衝突的爆發。從那時起,人工智能成爲了真正的戰鬥參與者。美國公司Palantir爲烏克蘭提供了戰術情報分析和打擊計劃平台。
與此同時,烏克蘭初創企業,包括Gogol Brain,正在爲無人機開發人工智能模塊,包括能夠識別目標並在電子戰條件下工作的半自主FPV。人工智能不再是輔助工具,而是情報打擊系統的核心。
俄羅斯使用了伊朗的Shahed-136,這些無人機經過改造以提高精確度和抗電子幹擾能力。一些來源報道可能會將人工智能集成到這些無人機中,但目前沒有官方確認。
到2025年,世界不再討論人工智能是否會成爲武器——它已經成爲了武器。臺灣啓動了一項國家計劃,生產25,000架配備人工智能導航的FPV無人機,創建了一種針對潛在中國入侵的分層自主防御網絡。
印度也在考慮到與中國和巴基斯坦邊界的日益緊張局勢,開始在安全系統中引入人工智能。從2022年起,部署了大約140–145個基於人工智能的監視平台,結合了攝像頭、熱成像儀、雷達和無人機進行人臉識別。
在短短10年內,人工智能從視頻分析的輔助軟件發展到了自主武器,進行偵察、選擇目標並常常扣動扳機。世界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一進程已經無法停止。
有多少投資用於“智能”戰爭?
確切知道軍方在什麼領域、花費了多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幾乎是不可能的:大部分項目都是機密的。然而,根據公開數據,至少可以確定一些大致輪廓。
全球防務人工智能市場的規模
在防御性人工智能系統的競賽中,目前美國處於領先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五角大樓與大型科技公司之間的緊密合作有關:Palantir、Anduril、Shield AI、Scale AI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合同。2023年,國防部成立了Lima特遣部隊——一個用於開發和實施生成性人工智能在軍隊中的應用的部門,以及大規模的Replicator計劃。
美國國防部用於人工智能技術的預算從2018年的600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18億美元,而軍事人工智能的總支出每年估計在40億至60億美元之間。
中國
通過“軍民融合”政策,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科大訊飛——獲得政府支持進行研究和設計工作。根據CIGI的數據,2023年中國的雙重技術融資達到了每年25億至30億美元。
中國正在積極開發(系列Wing Loong、CH-5)的自主無人機和水下無人系統。在南海進行AI艦隊測試,包括使用無人機羣。此外,人工智能也被積極應用於網路操作、防空系統、ISR和預測。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致力於普及化,積極發展廉價無人機、炮彈人工智能、電子對抗系統和自主導航。大部分開支是保密的,但獨立評估指出每年約300-500百萬美元(2023)。人工智能整合的比例不斷上升,這得益於俄羅斯的整體軍事預算增加(+30%至2025)。
歐盟和英國
自2021年以來,歐盟通過歐洲防務基金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和自主性項目上投資了15億歐元。根據2025年的防務評估,人工智能被認爲是未來軍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方向包括:目標識別、無GPS導航、北約軍事國家之間的人工智能系統兼容性。正在測試自主系統、威脅分析模塊、預測分析和對抗敵方無人機。英國正在發展防務人工智能中心,並與美國和以色列緊密合作。到2030年,計劃實現人工智能在武裝部隊中的全面整合。
以色列
在真實的戰鬥行動中,已經使用人工智能的少數國家之一
時間,包括人工智能在防空系統中的集成、無人機、地面系統。預算估計:$0.5–1.5億每年。
印度
印度將與私營公司建立夥伴關係。2024年宣布到2027年投資7.5億美元用於國防人工智能。建立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中心,並進行了無人機測試。此外,還在喜馬拉雅山測試無人駕駛物流和偵察的人工智能平台。
烏克蘭
在2022年,烏克蘭成爲首個在全面戰爭條件下大規模應用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的國家。2024年,政府宣布將與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建立國防人工智能技術中心。然而,執行這些任務的國家預算仍然有限,(根據不同的評估——每年$200–400百萬)。
同時,正在與人工智能分析、計算機視覺和戰術導航的初創企業和志願項目開展大規模合作。盡管資金有限,靈活性、快速實施和現場適應性使得烏克蘭的經驗獨特——這一經驗在全球範圍內被學習,包括北約。
韓國
南韓正在開發威脅預測分析和軍事情報系統。已在與朝鮮的邊境上安裝了SGR-A1人工智能炮塔,它們在半自動模式下工作(由人類確認目標)。年度國防人工智能支出估計爲5億至6億美元,計劃到2025年增加到7億美元。
臺灣
臺灣正在爲中國可能的入侵做準備,正在建設大規模生產人工智能控制的無人機的基礎設施。投資於
防御人工智能的年收入在$600百萬到$10億之間
防御性人工智能的主要方向
無人飛行器。 人工智能用於自主導航、目標捕捉、威脅識別和無人機編隊組織。用於偵察、打擊、電子對抗和監視。無人機之間的協調就像蜜蜂一樣。一架飛行器可以很容易被擊落,但蜂羣幾乎是無懈可擊的。
自主控制戰鬥平台系統(陸地、海洋、空中)。 人工智能控制坦克、戰鬥無人機、無人船舶。
軍事物流與供應。 模型預測彈藥短缺,優化供應路線,管理現場設備的維修。路線優化、預測性設備維護、倉庫自動化。用於加快響應速度和降低成本。
情報、監視和數據分析。 人工智能處理衛星、雷達、視頻和音頻數據,包括來自公開來源的信息,並應用面部和行爲識別系統、行爲分析和威脅預測。現在,衛星數據通過機器視覺和預測分析系統進行分析。以前,分析圖像需要分析師幾個小時,現在只需幾秒鍾。
網路安全與網路戰爭。 自適應防空系統、無人機和通信系統的保護。人工智能被應用於網路攻擊的發現與阻止,以及其實施。人工智能能夠比人類更快地破解、保護和替換數據。網路攻擊不再需要黑客軍隊——它們由模型執行。
指揮與控制。 人工智能幫助分析作戰環境,推薦行動,模擬場景。用於支持指揮決策,而不是替代人類。
作戰算法和制導系統。 目標識別和跟蹤,彈道計算,目標指示的幫助
模擬和軍事演習。 在模擬環境中對人員進行培訓,生成戰鬥行動場景,預測對手行爲。也用於測試新策略。
心理操作和信息戰爭。 人工智能被用於生成深度僞造,分析社交網絡,針對性虛假信息。用於影響民衆和軍人的觀點。
士兵陪伴的人工智能。 這裏包括用於幫助步兵的“智能”系統:帶有人工智能的頭盔、外骨骼、HUD界面、個人戰鬥夥伴。
衛星管理。 使用人工智能跟蹤太空中的物體和實現自主飛行。例:帶有人工智能元素的美國SDA系統。
核早期預警和自動響應系統。 具有AI元素分析和對自主性有嚴格限制的戰略系統。僅作爲助手使用,不允許完全自主,因爲存在升級風險。
神經網路在外交中的應用。 預測國家對某些攻擊、威脅或網路攻擊的反應——一種新的人工智能類型,運作於軍事邏輯與心理學的交匯點上。
作爲結論
新的世界大戰已經在進行,只是以算法的形式,爭奪對陸地、水域、天空、太空、網路空間和人類意識的控制。主要區別在於,現在的戰爭中步兵更少,但技術解決方案更多。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解決方案將越來越多地由機器而非將軍來決定。
AI 已不再是戰爭的未來,而是它的現在。盡管中國和美國是競賽的領導者,但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其中。在 2023 年和 2024 年,REAIM 峯會在海牙和首爾舉行。超過 50 個國家簽署了有關負責任地應用軍事 AI 的聲明,而聯合國要求禁止完全自主的系統,這些系統可以在沒有人類參與的情況下進行殺戮。
主要問題是國際社會是否能在人工智能自己制定規則之前制定規則。
文本: VGI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