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教父 Adam Back:量子運算還需數十年才會威脅BTC,打造抗量子攻擊網路不難

幣圈近期熱議,由於量子物理學的進步,量子運算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執行運算過程,未來可能會破壞比特幣的加密演算法,Blockstream 創辦人暨執行長 Adam Back 近日對此提出看法。 (前情提要:物理專家:再給量子電腦五年就能攻破比特幣私鑰,想升級BTC須全面停機?) (背景補充:比特幣兩年內破解?SPAC之王警告「Google量子晶片」秒殺sha-256;Adam Back開罵瞎扯) 谷歌(Google)在 9 日宣佈其研發的新一代晶片 Willow,已成功突破量子運算的關鍵挑戰,宣稱該晶片能以 105 個量子位元(qubits)進行運算,原本傳統電腦需耗時 10 億年運算才能解決的問題,新晶片僅需 5 分鐘就能解決。 Willow 的誕生引發幣圈人士激辯,憂心比特幣的加密演算法是否恐在不久後就被量子運算破解,知名風險投資家Chamath Palihapitiya 日前宣稱,約 8000 個 Willow 晶片就能破解比特幣的 SHA-256 演算法。 但比特幣傳奇人物、Blockstream 創辦人暨執行長 Adam Back 隨即駁斥了這番說法,強調無法透過連接大量有 105 個量子位元的晶片,來增加量子位元數量,人類在這個十年,甚至很可能在下一個十年,都遠遠無法實現擁有 100 萬個量子位元的電腦。 Adam Back 再談量子運算威脅 而針對量子運算威脅,一名網友 21 日發推表示,一個 BIP(比特幣改進提案)、廣泛的共識,以及啟用客戶端,就能讓量子運算對比特幣不再是個問題,不過對於最富有的比特幣持有者來說,他們在將比特幣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時,會堵塞區塊鏈多年。 對此,Adam Back 回應,其實可能不需要這樣做,比特幣通過 Taproot 葉節點預留支援未來的後量子(PQ)簽名機制,就可有效緩解量子運算方面的恐懼,無需當前啟動抗量子簽名運算程式碼。 maybe not needed. you can be quantum ready using a taproot leaf committing to a future soft-forkable PQ signature opcode, and a hash-based key scheme. then you can migrate to that PQ ready Schnorr signature, while only paying current signature sizes. then people will calm down. — Adam Back (@adam3us) December 21, 2024 Cryptonews 報導,Adam Back 的意思是,量子運算或許反而能促進比特幣的安全性,因為它將驅使開發者打造一個抗量子攻擊的網路,利用像 Taproot 這樣的升級,以及實施後量子密碼學技術,能讓比特幣為未來的量子攻擊威脅做好準備。 Adam Back 認為,比特幣可以利用 Taproot 升級,創建一種可抵禦量子運算攻擊的運算程式碼,透過確保該運算程式碼具備「可軟分叉性」,可根據量子運算暴露出的缺陷,間歇性地更新程式碼,而無需對比特幣區塊鏈進行全面改造。 接下來,比特幣轉向更新的 Schnorr 簽名(一種更高效且更安全的區塊鏈數位簽名方式),可以進一步增強比特幣協議的防禦能力。 Adam Back 強調,量子運算威脅至少還有幾十年才會成為現實,而抗量子簽名技術也將在未來推出更加緊湊且成熟的方案,同時,通過基於現有 Schnorr 簽名或未來的抗量子簽名方案,比特幣使用者可以安全遷移資金,且不會增加當前交易成本。 他強調,這種機制能幫助比特幣社群提前做好準備,同時保持鏈上效率。 相關報導 比特幣錢包恐被Google量子晶片「暴力破解」?餘弦:幾十年後再來擔心中本聰私鑰吧 中本聰的100萬枚比特幣恐被破解?Google發布量子晶片Willow,社群掀凍結錢包爭論 DeSci新篇章!量子生物學DAO推出$QBIO代幣,BIO Protocol首度發行 〈比特幣教父 Adam Back:量子運算還需數十年才會威脅BTC,打造抗量子攻擊網路不難〉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動區BlockTempo《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1
  • 分享
留言
0/400
Qieevip
· 2024-12-23 06:59
大佬带带我 💰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