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与概述

图源:https://www.plasma.to/
稳定币市场与需求:稳定币是区块链领域中为数不多已实现产品市场匹配(PMF)的领域之一,目前在全球日常支付和跨境汇款等场景被广泛采用。然而,以太坊等通用链手续费高、吞吐量有限,特定应用需求与其不完全匹配。
Plasma 项目定位:Plasma 是一个专为稳定币优化的高性能 Layer1 区块链,从比特币侧链出发、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致力于提供零手续费的 USDT 转账和高吞吐量。其核心目标是降低稳定币在链上流转的成本、提高处理效率,为稳定币日常使用场景(如链上交易、跨境汇款、商户结算)提供底层清算网络。
核心特点:Plasma 自建网络架构,包括 PlasmaBFT 共识、基于 Reth 的执行环境、自定义 Gas 模型、零费用的稳定币通道、隐私交易等特性。此外,项目已获得 Bitfinex/Founders Fund/Framework Ventures 等知名机构支持,并与稳定币项目(如 Ethena、USDT0)及金融科技企业(如 Yellow Card)合作,积极构建稳定币生态。
2.技术架构
2.1 PlasmaBFT 共识机制
- Plasma 采用自主研发的 PlasmaBFT 共识算法(基于 Fast HotStuff 的改进版),将共识阶段简化为两个阶段(准备和预提交),并引入流水线式并行处理,实现高并发共识。
- PlasmaBFT 达到亚秒级交易确定性,并支持单链架构下每秒处理数千笔交易(团队数据显示可超 2000 TPS)。这种 BFT 共识为网络提供快速最终性和高安全性,相较于以太坊的 PoS 验证机制,具备更高吞吐量。
2.2 EVM 兼容执行环境
- 执行层基于 Paradigm 开发的 Reth 客户端(Rust 实现的以太坊执行客户端),具有模块化架构、内存安全和高性能等优势。Plasma 的执行环境完全兼容以太坊(Solidity 智能合约可直接部署),支持 MetaMask、Hardhat 等开发工具链。
- 开发者可以复用现有以太坊生态代码和合约,简化迁移工作。Plasma 兼顾了以太坊的账户模型和比特币的 UTXO 模型(可支持比特币支付 Gas 费用),以实现灵活的支付结算体验。
2.3 原生比特币桥(Bitcoin Bridge)
- Plasma 定期将链上状态根哈希提交到比特币主链,实现安全锚定。运行比特币节点的 Plasma 验证器可验证比特币区块和交易,当用户向桥地址发送 BTC 时,验证器检测后在 Plasma 链上发行等量包装 BTC(wBTC),赎回时用阈值 Schnorr 签名释放主网 BTC。
- 这种设计利用比特币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为 Plasma 提供了类似比特币的最终确定性和审计能力,同时无需改变比特币协议。未来 Plasma 计划整合 BitVM、OP_CAT、ZKP 等新技术以进一步提升桥的安全和去中心化程度。
2.4 定制化 Gas 模型
- Plasma 支持使用多种代币支付交易费用:用户可使用原生代币 XPL 或白名单中的资产(如 USDT、BTC)支付 Gas。如果使用非原生代币支付,链上预言机会按市场价格将其兑换为 XPL 以支付费用。
- 系统引入双通道交易机制:网络分为「费率交易通道」和「免费交易通道」,并行处理不同策略的交易。稳定币转账可选择进入免费通道(无需支付手续费),而对时效要求高的交易则使用优先通道并支付 XPL 加速。通过自适应的延迟优先排序,用户可“慢速零费”或“快速付费”二选一。
2.5 隐私支付模块
- Plasma 研究在链上引入隐私交易(Shielded Transactions),隐藏交易历史、接收者、发送者和金额等信息,以保护用户隐私。
- 考虑到金融合规要求,Plasma 设计可能包括选择性信息披露功能:在满足监管审计时可开放交易细节,同时默认保护用户隐私。这一隐私模块类似于 Zcash 等隐私币的技术,但需要兼顾审查和监管。
2.6 其他技术特性
- 高扩展性架构设计:通过 Reth 客户端的模块化和阶段同步,Plasma 加速节点同步和并行处理以提高性能。
- 工具支持:后续推出面向稳定币的 API、SDK 等基础设施(路线图提及阶段性推出原生工具),简化应用开发与集成。

Plasma 技术架构图(来源:Gate Learn 创作者 Max)
3.应用场景

Plasma 应用场景表(来源:Gate Learn 创作者 Max)
零手续费稳定币支付:Plasma 面向日常稳定币支付场景,提供类似点对点支付、商户结算的无缝体验。借助免费 USDT 通道,用户可以在 Plasma 上实现无手续费的 USDT 转账(参考 Tron 大规模 USDT 使用案例),降低了用户成本并提升了体验。
跨境汇款与国际支付:在货币不稳定地区(如非洲、拉美)以及受经济制裁地区,稳定币已被广泛用于价值存储和汇款。Plasma 可作为跨境支付网络,利用其高吞吐量和低成本优势,支持全球范围的稳定币转移,解决传统渠道的汇款瓶颈。
合规数字金融:Plasma 正与 Ethena(去中心化美元稳定币)等项目合作,计划推出本地化、合规化的稳定币版本。其基础设施适合金融机构使用,例如银行和支付公司可以通过 Plasma 的结算 API 快速集成稳定币支付和清算,推动稳定币在主流金融系统中的应用。
商户结算与微支付:依托高吞吐和低成本,Plasma 可为商户提供快速的支付与清算服务。例如,非洲最大稳定币基础设施供应商 Yellow Card 将使用 Plasma 的免费 USDT 转账帮助商户处理点对点支付。此外,智能合约能够支持基于稳定币的分期支付、订阅等微支付业务。
稳定币 DeFi 与生态:Plasma 上计划部署多种稳定币和 DeFi 协议。已与 Curve、Maker、Aave、Morpho 等多家 DeFi 项目沟通集成,将为用户提供稳定币兑换、借贷、收益耕作等服务。借助兼容 EVM,现有 DeFi 合约可快速迁移,形成丰富的稳定币金融生态。
4.XPL 经济模型
4.1 发行与分配

图源:https://docs.plasma.to/docs/get-started/xpl/tokenomics
- Plasma 原生代币 XPL 总供应量为 100 亿枚。主网公募阶段,发行了 10%(10 亿枚)供投资者购买,单价定为 0.05 美元,对应融资目标 5000 万美元。
- 代币认购通过在以太坊链上存入 USDT/USDC/USDS 等稳定币至 Plasma Vault 进行质押分配。最终认购额度达到 5 亿美元,是目标的两倍(押金约 5 亿美元,其中 USDC ~3.45 亿,USDT ~1.46 亿),显示投资者对项目愿景的高度认同。
4.2 锁仓机制
- 为保证公平和稳定,代币销售的押金自 7 月 14 日起锁定,参与者在认购结束后至少锁仓 40 天。美国投资者的锁仓期更长,达到 12 个月,以符合当地监管要求。英国及部分受限地区用户被排除参与。
- 这种锁仓机制在短期内限制了流通,降低投机风险,提高早期网络稳定性。
4.3 通胀与分配(预期)
- Plasma 尚未公开完整通胀方案。但可参考其他高性能公链的模式(如 Avalanche、Cosmos),一般会设置年度通胀(奖励验证者并支持生态建设)。Plasma 可在后续发布中说明 XPL 的年通胀率和分发机制。
- XPL 持有者可能用于支付交易费用(Gas)和参与网络治理,有助于形成内在价值需求。
4.4 Staking 与治理
- Plasma 采用权益证明(PoS)模型,XPL 可用于验证节点的质押(staking),确保网络安全。质押者将获得交易费用和区块奖励作为回报,类似以太坊或 Avalanche 的机制。
- XPL 代币预计也具有治理功能,持币者可参与链上提案和投票,决定协议升级和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类似 ARB、OP 等代币的治理角色)。具体治理机制和投票权重体系尚待项目方公布。
5.产业对比
5.1 其他 Layer1 区块链
- 以太坊 (Ethereum):最早的大规模智能合约平台,拥有最丰富的生态和较高的安全保证。但其基础网络吞吐量仅约 15 TPS,且高峰期交易费可达数十美元,不适合高频、小额支付。以太坊的 Layer2 解决方案虽然能降低费用,但仍依赖其主链安全和结算速度。
- Solana:设计追求极高性能,理论峰值 TPS 6.5 万,实际主网上平均 2千~3千 TPS;交易费极低(约 0.00025 美元)。缺点是中心化程度和网络稳定性问题(曾多次宕机)。Solana 非 EVM 平台(使用 Rust/Solana VM),与以太坊生态不兼容。
- Avalanche:采用多链架构(X-链、C-链、P-链)实现高性能,C-链兼容 EVM。典型 TPS 可达数千(约为 4500 TPS),确认时间不到1秒,交易费低(约 0.08 美元)。Avalanche 提供了可自定义子网,灵活性高;但生态规模和验证节点数相对以太坊较少。
与这些通用公链相比,Plasma 专注稳定币场景。它结合比特币的安全性和以太坊的可编程性,通过零手续费和高吞吐特点优化稳定币转账体验。而传统公链往往无法同时满足低费率和高并发。Plasma 引入的双通道零费结构和 Bitcoin 锚定为其差异化优势。
5.2 Layer2 扩容方案
- Optimism、Arbitrum(乐观汇总):均为以太坊的 Layer2 扩容方案,通过将大部分交易转移到链下,定期提交数据到以太坊主网,显著提高吞吐量并降低费用。它们完全兼容 EVM,支持以太坊合约迁移到 Layer2 上。安全性依赖于以太坊:交易首先被假定有效,如果有争议则启用“欺诈证明”机制进行纠正。目前 Arbitrum 的总锁仓量和交易量高于 Optimism(Arbitrum TVL 约为 159.4 亿美元,吞吐率约 5.9 TPS;Optimism TVL 约为 93.6 亿美元,吞吐率 约 3.8 TPS)。两者都发行治理代币(ARB、OP)并未提供免费交易机制,仍需消耗以太坊 Gas。
- ZK Rollups(零知识汇总):包括 zkSync、StarkNet 等,利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在链下打包交易并向以太坊提交有效性证明。特点是确认最终性更快(无需挑战期)且安全性更强,但生成证明的计算成本较高,目前主要支持 EVM 兼容性版本。ZK Rollups 在稳定币场景中可提供更高吞吐量和即时结算,但生态和开发者支持尚在成长。
Plasma vs Layer2
Plasma 作为独立的 Layer1 区块链,其安全模型和最终性与 Layer2 区别明显。Layer2 依赖以太坊保底,需要等待欺诈证明期或证明生成;而 Plasma 采用 BFT 共识,可实时出块确认;Plasma 将状态锚定到比特币网络,而非以太坊,这意味着 Plasma 不受以太坊网络拥堵影响。同时,Plasma 提供零费用稳定币通道,这一点是大多数 Layer2 没有的特性。
5.3 性能与设计对比要点
吞吐量:Plasma 每秒可处理数千笔交易(目标超 2000 TPS)。对比之下,以太坊主网约 15 TPS,Solana 持续约 2000–3000 TPS,Avalanche C-链约 4500 TPS,Optimism 和 Arbitrum 目前均在个位 TPS 量级。
费用成本:Plasma 对稳定币转账免收手续费;而以太坊主网在高峰时手续费可能超过几十美元,Solana 交易费微不足道,Avalanche 约 $0.08。Layer2 需支付以太坊 Gas,通常低于以太坊主网,但无法完全免费。
生态兼容性:Plasma 与以太坊兼容(Solidity 合约可直接部署),对开发者友好;Solana 生态独立;Avalanche 支持多链但需要使用 C-链;Layer2 完全继承以太坊生态。
安全与去中心化:Plasma 利用比特币作为安全基础(侧链锚定),享受比特币的安全与去中心化优势;以太坊使用 PoS,安全性高;Solana 集权化争议较大;Avalanche 拥有多链架构但节点规模小于以太坊;Layer2 继承以太坊安全。
应用定位:Plasma 明确服务稳定币支付场景,不关注 NFT、游戏等复杂功能,因此架构轻量、高效。相比之下,其他链功能多元但可能偏离稳定币流通需求。
6.总结与前瞻
Plasma 的定位与潜力:Plasma 致力于打造稳定币专用公链,以高性能和零费用吸引大规模稳定币应用。这一定位目前少有先例,类似于电影《瞬息全宇宙》中“Everything Bagel”的比喻——包罗万象的稳定币基础设施。Plasma 凭借与 Tether 母公司及创始人的紧密关系、众多生态伙伴(Ethena、USDT0、Yellow Card 等)和领先的技术架构,有望成为稳定币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
目前 Plasma 仍处于早期阶段,主网尚未正式推出,其技术实现和生态吸引力有待市场验证。关键在于能否在主网上线后快速吸引开发者和用户,建立起稳定币清算网络的网络效应。同时,监管和安全也需持续关注,尤其是隐私交易与合规的平衡。
未来展望:随着稳定币需求持续增长,拥有专链基础设施的必要性愈发突出。Plasma 的创新思路和强大支持者阵容使其成为值得关注的项目之一。未来,Plasma 能否兑现零费高性能的承诺,以及如何在多链共存的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将成为观察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