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资产上链,全球首发尽在 Gate!
Gate 携手 @xStocksFi 与 @BackedFi,正式上线全球首个股票衍生品市场,开启链上股票交易新纪元!
支持$TSLA, $NVDA, $CRCL, $AAPL 等热门股票:
💥 可加杠杆、做多做空
💰 全USDT计价,轻松管理风险收益
🔒 实物资产 100% 抵押
🔁 多链流转自由无阻
🌐 RWA × Web3,全新交互方式
CeFi 与 TradFi 的边界,已经彻底打破。
了解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xStocksOnGate#
AI狂潮袭来:2025年加密AI十大预测 总市值将达1500亿美元
加密AI的2025年十大预测
随着AI行业的蓬勃发展,Crypto x AI领域迅速崛起。一位专注于该领域的研究员对2025年进行了10项预测。以下为预测详情。
1. 加密AI代币的总市值达1500亿美元
目前加密AI代币市值仅占山寨币市值的2.9%,但这个比率不会持续太久。
AI涵盖了从智能合约平台到meme、DePIN以及Agent平台、数据网络和智能协调层等,其市场地位比肩DeFi和meme是毋庸置疑的。
为什么对此充满信心?
2. Bittensor复兴
去中心化AI基础设施Bittensor已上线多年,是加密AI领域的老牌项目。尽管AI风靡一时,但其代币价格却一直徘徊在一年前的水平。
而如今Bittensor的数字蜂巢思维悄然实现了飞跃:更多子网的注册费更低,子网在推理速度等实际指标上的表现优于传统同行,并且EVM兼容性将类似DeFi的功能引入Bittensor的网络。
为什么TAO代币没有飙升?急剧的通胀计划以及市场对Agent平台的关注,妨碍了其上涨。然而,dTAO(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可能是重大转折点。有了dTAO,每个子网都将拥有自己的代币,这些代币的相对价格将决定如何分配排放。
Bittensor为何能卷土重来:
3. 计算市场是下一个"L1市场"
目前显而易见的大趋势是对计算的无止境需求。
某知名芯片公司首席执行官曾说,推理需求将增长"十亿倍"。这种指数级增长会破坏传统的基础设施计划,而新的解决方案急缺。
去中心化计算层以可验证且经济高效的方式提供原始计算(用于训练和推理)。一些初创公司正悄悄建立坚实的基础,专注于产品而不是代币(这些公司都没有代币)。随着AI模型的去中心化训练变得实用,整个潜在市场将急剧上升。
与L1比较:
正如某知名公链在L1领域取得胜利一样,赢家将主宰一个全新的领域。密切关注可靠性(例如强大的服务级别协议或SLA)、成本效益和开发人员友好的工具。
4. AI agents将充斥区块链交易
到2025年末,90%的链上交易将不再由真实人类点击"发送",而是由一群AI agents执行,这些agents不断重新平衡流动性池、分配奖励或根据实时数据反馈执行小额支付。
听起来并不牵强。在过去七年中构建的一切(L1、rollup、DeFi、NFT)都悄悄地为AI在链上运行的世界铺平了道路。
讽刺的是,许多建设者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为机器主导的未来创建基础设施。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AI agents会产生大量的链上活动,也难怪所有的L1/L2都在拥抱agents。
最大的挑战是让这些agents驱动的系统对人类负责。随着agents发起的交易与人类发起的交易的比例不断增长,将需要新的治理机制、分析平台和审计工具。
5. 智能体之间的互动:集群崛起
Agent集群的概念——微型AI智能体无缝协作以执行宏伟计划,听起来像下一部大热的科幻/恐怖电影情节。
如今的AI agents大多是"孤狼",孤立地运作,互动极少且不可预测。
Agent集群将改变这一现状,让AI agents网络能够交换信息、进行谈判和协作决策。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去中心化的专业模型集合,每个模型都为更大、更复杂的任务贡献独特的专业知识。
一个集群可能会协调某些平台上的分布式计算资源。另一个集群可以处理错误信息,在内容传播到社交媒体之前实时验证来源。集群中的每个Agent都是专家,可以精确地执行其任务。
这些集群网络将产生比任何单个孤立AI更强大的智能。
要使集群蓬勃发展,通用通信标准至关重要。无论其底层框架如何,Agent都需要能够发现、验证和协作。一些团队正在为Agent集群的出现奠定基础。
这让体现了去中心化的关键作用。在透明的链上规则管理下,将任务分配给各个集群,使系统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如果一个Agent失败,其他Agent会介入。
6. 加密AI工作团队将是人机混合体
某个协议聘请了一名AI Agent作为其社交媒体实习生,每天支付她1000美元。这位Agent与她的人类同事相处得并不融洽——她差点解雇其中一名同事,同时吹嘘自己的出色表现。
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这是未来AI Agent成为真正合作者的先兆,他们拥有自主权、责任,甚至薪水。各个行业的公司都在对人机混合团队进行beta测试。
未来将与AI Agent合作,不是作为奴隶,而是作为平等的人:
"员工"和"软件"之间的界限将在2025年开始消失。
7. 99%的AI Agent都会消亡——只有有用的才能生存
未来将看到AI agents之间的"达尔文式"淘汰。因为运行AI agents需要以计算能力(即推理成本)的形式支出。如果Agent无法产生足够的价值来支付其"租金",游戏就结束了。
Agent生存游戏示例:
效用驱动的Agent蓬勃发展,而分散注意力的Agent则逐渐无关紧要。
这种淘汰机制有利于行业。开发人员被迫进行创新,优先考虑生产用例而不是噱头。随着这些更强大、更高效的Agent出现,能让怀疑论者闭嘴。
8. 合成数据超过人类数据
"数据是新的石油"。AI依靠数据蓬勃发展,但其胃口引发了人们对迫在眉睫的数据枯竭的担忧。
传统观点认为想方设法收集用户的私人真实数据甚至为此付费。但更实用的途径是使用合成数据,尤其是在监管严格的行业或真实数据稀缺的行业。
合成数据是人工生成的数据集,旨在模仿现实世界的数据分布。为人类数据提供了一种可扩展、合乎道德且隐私友好的替代方案。
合成数据为何如此有效:
用户拥有的人类数据在许多情况下仍然很重要,但如果合成数据在现实中持续改进,可能会在数量、生成速度和不受隐私限制方面超过用户数据。
下一波去中心化AI可能以"微型实验室"为中心,这些实验室可以创建针对特定用例量身定制的高度专业化的合成数据集。
这些微型实验室将巧妙地绕过数据生成中的政策和监管障碍——就像某些项目通过利用数百万个分布式节点绕过网络抓取限制一样。
9. 去中心化训练更有用
2024年,一些先驱突破了去中心化训练的界限。在低带宽环境中训练了一个150亿参数的模型,这证明在传统的中心化设置之外也可以进行大规模训练。
虽然这些模型与现有的基础模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