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活動: #ART创作大赛# 💥
在 Gate廣場發布與 ART、Launchpool、交易賽或餘幣寶活動 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600 AR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9月12日 12:00 – 9月17日 24:00 (UTC+8)
📌 相關詳情:
Gate Launchpool:抵押 GT 領取 ART 空投
連結: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996
ART 交易賽:分享總獎池 208,334 ART
連結: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047
Gate 餘幣寶:ART 7天定期投資,年化收益高達 500% APR
連結: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046
📌 參與方式:
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ART 或相關活動(Launchpool / 交易賽 / 餘幣寶) 相關
內容不少於 80 字
帖子添加話題: #ART创作大赛#
附上任意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
🥇 一等獎(1名):500 ART
🥈 二等獎(2名):250 ART/人
🥉 三等獎(6名):100 ART/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或刷量
獲獎者需完成 Gate
直播回顧:從Coding到Trading,聊聊交易大牛是如何煉成的
8月14日,我們邀請到一位網名叫 void* 的交易員參與對談。 他曾是頭部大廠的程序員,在2019年全職投身加密貨幣交易。在經歷過數次高槓杆合約交易帶來的“腰斬”陣痛後,他逐漸放棄了對短期暴利的追求,轉而構建了一套以“長期生存”爲核心的交易體系。 而期權是這套體系的基石。通過提供穩定的現金流,既幫助他在市場中“活下去”,也讓他能“拿得住”看好的核心資產,從而捕獲完整的週期利潤。 以下爲本期直播的文字整理: 程序員如何踏入交易江湖 昆卡:請 void* 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比如教育和成長經歷。 void*:我是全日制本科畢業。年紀可能相對這一輪的新同學稍微大一些。本科畢業後在BAT三家大廠之一工作,2016年接觸加密圈,2017年開始正式在加密圈做投資,從2019年開始就全職做幣圈和美股的交易了。 昆卡:16年開始接觸加密,17年大力投入,19年全職all in,可以聊一下你第一次是怎麼接觸到加密行業的嗎? void*:其實更早了解到的時候是2013年,我的OKX帳戶註冊時間就是13年。當時比特幣在人民幣價格幾百塊錢的時候有一波小行情,我就註冊帳戶用幾百塊錢買了一點點比特幣,然後放在那裏沒怎麼管它。 一直到 2016、17 年那一波牛市,比特幣價格漲起來上了新聞,我才重新開始關注。正好我是寫代碼的,就去仔細看了看比特幣的代碼,又了解了一些記帳特性和代幣經濟學設計。 我本人一直對投資感興趣,而加密正好是計算機技術和二級市場交易的交叉領域,所以就比較感興趣。2017年開始做一些加密貨幣的投資,那時候主要做大餅。 ICO 瘋狂年代的一瞥 昆卡:我印象中您入圈的 2016、17 年算是幣圈的“古早時代”了,當時除了現貨交易,您有沒有關注或參與別的賽道,例如那時候非常火的 ICO 眾籌? void*:ICO 就是“充錢買幣”。我也參與過 EOS 的眾籌,當時大家都往裏衝,結果大家也都虧了錢。記得 EOS 價格第三波漲到多少來着?我都忘了,總之最後我虧了不少。 EOS 正好是 2017 年那波牛市的尾聲階段出的項目。以太坊那時候也漲了一陣,EOS 出來後在整個中文圈被炒得特別火。我記得當時還有個人叫帝師,到處在鼓吹 EOS。 昆卡:現在回頭看,當時那個 ICO 瘋狂年代真是各種人和故事都有,挺魔幻的。你當時在2016-17年那波,有見過什麼光怪陸離的現象嗎? void*:割得最慘的一次,就是 EOS。我這個人風險偏好還是偏保守的,一般的故事忽悠不了我,但EOS忽悠得比較厲害。 之前牛市漲上天的時候我沒趕上,感覺錯過了很多機會,又要等三四年,心有不甘。這個東西在市場尾聲階段出來,炒得那麼熱,技術吹得那麼好,說要幹掉以太坊,就很容易讓人衝進去。 槓杆交易的瘋狂歲月 昆卡:除了 EOS 這麼大的項目以外,你有沒有在其他項目上虧過很多錢的經歷? void*:二級也有。因爲我畢竟不是科班出身,不可能一進圈子就玩期權那麼高階的東西。最開始還是從現貨做起,後來逐漸過渡到做合約(期貨)。 2017 年行情好的時候我基本只碰現貨;到了 2019 年那輪小牛市,我開始更多地交易合約。2019 到 2021 年大牛市高潮那段時間,我幾乎全天候在做合約交易,而且偏好中短線操作,持倉幾天或者日內進出這樣。槓杆比例開得也比較高——不過相比很多動輒 10 倍以上槓杆的激進玩家,我用的四五倍槓杆算是克制的了。 當時我用的是 CTA 策略。因爲我會編程,就利用技術手段做了幾年的歷史數據回測,測出策略的大致勝率和盈虧比。然後就像機器一樣按照模型去交易。這種模型策略在特定階段(幾個月內)跑得確實很好,收益曲線很漂亮。但是當市場結構和節奏改變時,比如從單邊上行的主升浪行情轉爲周線級別的橫盤震蕩——就像目前這樣——原來那套純粹追漲殺跌的策略就會變鈍,逐漸失效,開始虧錢。 比較大的回撤我也經歷過,像兩天之內帳戶淨值腰斬50%這種事兒我幹過不止一回。我印象中有三四次,兩天虧掉一半,然後又拼命賺回來;再腰斬,再拉上去……如此循環折騰,最後搞得我也扛不住了。我當時心想:“太累了,命要緊。”於是先從帳戶裏提了一部分資金出來保命。 昆卡:你當時那些合約交易主要是用程序全自動跑,沒有手動操作對吧? void*:不完全是。我每次下單前最後還是會人工確認一下。我比較謹慎,沒敢完全讓機器自動下單。畢竟我寫的交易程序還沒有成熟到可以完全放手的地步,所以我都會人工介入檢查一下。 昆卡:那時候你會不會整晚熬夜盯盤? void*:線性產品肯定會涉及到這個問題。因爲用了槓杆肯定要設止損,對吧?不可能啥都不管直接睡覺——萬一不設止損線,一覺醒來倉位可能就沒了。所以掛了止損以後,半夜價格打到止損線,手機報警一響,人就得爬起來看看。因爲你往往不甘心就此退出,還想再進場。 舉個例子吧:假設趨勢真的很強,從 5000 美元一路漲到 2 萬美元,而我卻在中途六七千被止損洗出去,那我肯定不甘心呀。所以止損被觸發後,我常常會盯着盤面看:價格在止損位附近不走、來回盤整,這時候我就在想要不要把倉位接回來。於是工作就來了:不停地盯盤。 2020 年“312”暴跌之前的那一月份、二月份,我就曾經連續幾晚通宵守在電腦前。每次價格跌破止損把我洗出去,我就死盯着它看;看到價格又漲回我認爲可能突破的點位,我又殺回去。結果半小時後行情又崩了……反反復復,往復循環。
熬夜盯盤,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止損出局後心有不甘,總想着再搏一把;或者止盈離場後又想再多賺一點,就一直守着找機會重新進場。對我來說,盯盤基本就是源於這種心理。 昆卡:在那樣高強度的連續通宵盯盤下,你當時身體狀況還好嗎? void*:年輕嘛,短期熬夜還能撐住,只要不是長年累月這麼幹就還好。不過說實話,那段時間每天都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整個人有點躁狂的感覺。因爲交易做對的時候特別爽,一下子賺了很多;做錯的時候又被打臉,心情落差很大。 等冷靜下來,我也會反思:如果那時候別這麼瘋,理智一點,或者把那段時間拿去踢踢球、跑跑步,我的狀態是不是會更好? 期權:更高容錯率的交易武器 昆卡:經歷過幾次兩三天內淨值腰斬 50%的極端波動,這些經歷對你現在形成的交易風格有什麼影響嗎? void*:並不是要“一棒子打死”短線高槓杆策略,確實有些選手合約做得很厲害。但是就我而言,如果長期只做這種線性槓杆交易,又想賺很大的收益,那大回撤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用四五倍乃至更高槓杆做波段,拉長週期看遲早會遇到踩空踩雷的時候。
正因爲如此,在大概 2019 年那會兒上一輪熊市末期,我開始轉向期權交易。期權可以用來對沖風險,相當於給自己減負,現在我通過期權來把交易的整體風風險水平降下來。 昆卡:從最開始的現貨交易,到後來加槓杆做合約,再到熊市時開始用期權,這三種交易工具主要有什麼區別? void*:我理解的區別是這樣的:現貨就是直接持有標的資產,價格上下波動不會把你踢出場;槓杆合約是把盈虧按比例放大,但如果碰到極端波動,你可能中途會因爲保證金不足被迫平倉退出——只要用了槓杆,這一點是注定的;期權則是一種非線性工具,它可以提供更多角度、更多時間維度來表達你對行情的觀點。在容錯率方面,期權能給你更大的空間,讓你交易起來更從容一些。 當然,需要盯盤的時候還是要盯,但不需要像高槓杆合約那樣每五分鍾緊張地盯着盤面了。 昆卡:目前看來,期權是您一直專注交易的領域。您能分享一下爲什麼期權值得您長期深耕嗎? void*:期權本身並沒有讓我賺更多的錢,但它讓我能夠更堅定地持有自己看好的標的。通過期權策略,我每一天都有現金流進帳,這讓我可以很舒服地拿着現貨。日常累積的這些現金流,又可以用來上一些低成本的槓杆,讓槓杆的止損成本打折扣,從而在周線級別的大趨勢中獲得大利潤。
要說用期權短期投機漲跌,那肯定不如直接上合約來得刺激。但拉長週期來看,期權幫助我更平穩地持倉,控制好心態,做好風控,從而順利躲過漫長的低迷行情——比如現在這種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盤整期。 昆卡:在牛市、熊市、震蕩市中,你覺得期權各自能發揮什麼作用嗎? void*:牛市初段,我更傾向於用熊市積累的現金流直接買遠期的call,如果call價格太貴就直接上合約,然後買put來兜底。 橫盤震蕩時開始做備兌/反備兌刷成本,適當做一些拋貨,價格下來再接貨。 熊市的話,我個人不太喜歡做空。你做這個標的是要在這個圈子裏面,就像我們不要什麼做空自己的祖國一樣,不要做空自己的行業。無論做多做空,一個很長的趨勢,必須要有一個很長的持股信念。做多比較容易實現,但在各種利空消息下也很難拿得住,做空就更是了。做空行情來得快,反彈也快,止盈非常難。做空難度比做多要更高一些。 交易之道: 最重要的是選對標的 昆卡:作爲一名經驗豐富的交易員,您肯定有自己的一套交易體系。您的交易體系是如何搭建的? void*:聊交易體系之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選對交易標的。哪怕再好的體系,選錯了對象也白搭。所以第一步是挑選你充分研究過並且發自內心相信的資產,尤其要看它最糟糕的時候你是否依然有信心持有。舉個例子,比如比特幣在 2020 年“312”暴跌時一度跌到 3000 多美元,在那種至暗時刻你還能不能拿得住?如果你的信仰標的不具備這樣的基本面,那後面的一切就無從談起了。這是建立交易體系的前提。 至於我的交易體系本身,我大致分爲幾個方面:第一是行情分析(技術分析爲主,輔以宏觀和基本面分析);第二是資金管理和風控;第三是交易心態;第四是交易工具的選擇。
行情分析: 市場上的技術分析流派五花八門,什麼K線形態、波浪理論、均線系統等等。看起來各種各樣,但其實本質上描述的都是市場走勢的共性,只是表象不同罷了。說到底,技術分析就是個“後視鏡”,不可能讓你每次都準確抄底逃頂。但找到一種自己用着順手的方法,能夠大致判斷出趨勢方向和階段高低點,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我的做法是將基本面作爲技術分析結論的一個驗證和補充。因爲大衆都知道的基本面信息往往滯後,而且市場裏永遠有人比你更早知道消息。他們根據提前掌握的信息交易,已經把變化反映在盤面技術走勢中了。所以我通常是技術面先行判斷,然後用後來的基本面變化來驗證我的技術判斷是否正確。舉個例子:2022 年 10~11 月那會兒,比特幣在連續下跌後開始築底回升。當時联准会還在加息,但注意到 11 月加息幅度從之前的 50 個基點縮小到了 25 個基點。我當時通過技術面判斷那裏可能是階段性底部,隨後看到這個基本面信號和我的判斷相符,於是更加堅定地抓住了那波漲。大概我的理念就是“技術先發現苗頭,基本面再來印證”。 資金管理和風險控制: 這一塊要結合自己的風險偏好。我個人的風險偏好並不高,我很清楚自己只是個普通人,不可能每次都對。承認這一點的表現就是:在我覺得接近底部或頂部的時候,我會主動控制倉位。比如假設我把倉位分成 10 份,在我判斷某個階段性高點到了,我會逐步賣出幾份倉位鎖定收益;反過來,在我認爲接近階段性底部時,也會分批逐步接回倉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滿倉梭哈進出。滿倉押注對的時候確實很爽,但一旦看錯損失也極其慘烈,人會很疲憊,而且整天心神不寧,影響生活。如今我更注重分散倉位、降低波動帶來的心理壓力。另外風控方面還有很多細節,比如止損位設置、倉位槓杆比例等等,就不一一展開了。 心態管理: 這一點因人而異。圈裏有些交易者我很熟,他們總是堅信自己判斷是對的,恨不得逢人就宣傳“這波一定漲”,然後事後還喜歡曬戰績,享受那種“被證明正確”的滿足感。但對我來說,我內心深處承認自己無法預測行情。行情判斷對了,裏面有運氣成分,可能也有一點技術上的作用,但我更關注如果判斷錯了我能不能承受。所以我現在心態盡量平和,看對看錯都很正常。下單之前我一定問自己:“如果方向錯了,這筆虧損我能接受嗎?” 而不是幻想“如果賭對了我能賺多少錢”。不要一開倉就先想着賺夠買房買車,而是要先想想錯了怎麼辦。另外,不要刻意跟市場唱反調。比如全市場都認定某件事會發生,你非要逆向押注它不會發生,這種跟趨勢作對的操作大概率會很痛苦。 工具選擇: 不是每種交易工具在任何行情下都適用。單邊漲的主升浪行情裏,其實大多數人用什麼方法都能賺錢:均線也好,布林帶也好,只要方向對了誰都賺。但在長期橫盤的行情中,用期貨這類線性工具就比較難受——開倉之後行情不上不下來回磨,你不斷被止損止盈來回掃,之前趨勢行情裏賺的利潤可能在漫長的震蕩中被一點點吞噬掉。大家也知道,暴漲暴跌的劇烈行情只佔總時間很小一部分,大多數時間市場是在橫盤。所以我們要考慮如何應對長時間的橫盤局面,獲取一些收益彌補等待。比如賣出期權收權利金,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橫盤時期沒有趨勢收益的缺憾。當然,如果橫盤時間過長,波動率持續走低,賣方收益也會越來越有限。這種情況下不如幹脆選擇觀望,等待下一次大的趨勢來臨就好了。 昆卡:你剛說交易中分倉很重要,是怎麼分倉的? void*:單一品種要分批建倉,比如分5份,或者買5個不同行權價、不同行權日的期權,不要一次買完。把建倉價和建倉日都打散,給自己增加容錯。底部很少是V型的,給自己容錯空間。如果做周線級別的底部,分到幾個小時或一兩天慢慢來,不要一次全進去。現貨、合約、期權在風險可控情況下我喜歡放一塊,對總體帳戶有把控。帳戶保證金佔用率(MM)控制在 ≤5%。 昆卡:可以聊聊你平常用的期權策略是哪幾種嗎?在什麼場景下用什麼策略? void*:我的策略是跟隨自己的觀點。比如我認爲這是一個周線級別的底部,我就會開始分批賣出虛值的看跌期權(Put)。當行情進入日線級別或4小時級別的調整時,再根據情況做進一步操作,比如接貨、平倉,或者用其他方法去對沖。 昆卡:如果碰到像312那種極端的場景,你會有額外的應對方式嗎?比如場外充值? void*:312那種情況,如果你倉位不重的話也就還好,頂多是接到了一些比較貴的籌碼。我覺得防範極端風險的手段,需要在風險發生之前就做好。平常就把自己的底線留出來,做好風控。盡量不要把自己逼到牆角。當事情真的發生時,你除了充值,能做的就很少了,非常考驗臨場經驗和心理狀態。 昆卡:你從2016年入圈,對加密行業各個賽道,比如 DeFi、GameFi、RWA 等有什麼看法? void*:我個人還是比較保守的。一個行業要吸引更多的資金和流量,一定要制造熱點,熱點帶來財富效應,就能拉新人入場。對於各種賽道,我的一個觀察是,上一輪行情中已經爆火過的同類型的東西,在下一輪行情中可能很難再去復制它暴漲的財富神話。可以關注的是每個週期裏一些比較新的東西,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熱度又比較大,討論的人也比較多。最好是很多小白或者影響力沒那麼大的人在討論,而不是那種粉絲量特別大的KOL都在說這個事。 昆卡:你從一個開發者接觸了比特幣白皮書和以太坊,這麼多年觀察下來,你對這兩個加密世界的基礎設施的價值和看法有沒有什麼改變? void*:我對 BTC 一直很堅信,它能承載一部分去中心化金融或者說個人金融絕對所有權的需求。BTC 目前基本成爲了一種類似宗教性質的東西,它不需要去做各種迭代,大家對它有充分的共識。但以太坊不太像,它更像一個科技新興公司,它需要不斷做出一些亮眼的、有前瞻性的技術進步,讓大家看到未來,這樣它的預期才能支撐價格更好地往上走。這是我覺得它和 BTC 一個不同的點。 昆卡:所以你對比特幣有堅決持有的信仰? void*:如果我不去做技術分析,不去管宏觀的話,我是有的。但既然我覺得自己能看一個大概的週期,我還是會做一些擇時的判斷。 給新手和中階交易員的建議 昆卡:如果想入門期權,你覺得從哪裏開始比較好?對新人來說有哪些容易掉進去的坑? void*:要想學習期權,我覺得搜搜SignalPlus 在 B 站的視頻就挺好的。但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能掙到比較大的錢,不是因爲期權放大了你的盈利,而是因爲你選的標的物本身足夠好,你自己又比較幸運地站在了對的週期上,選對了週期的方向,然後堅定地持有,再加上用期權做好了風控或者上了合適的槓杆,才能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這些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另外,我覺得可能別的老師沒有提過的一點是,首先要有自己對行情的觀點。如果你對行情沒有觀點,那期權很難用好。除非你資金量很大,去做波動率套利。對於中小資金來說,一定是基於你自己的一套行情觀點,而不是今天看A的分析,明天看B的,後天看C的,被別人影響自己的操作。一定要有自己對價格貴賤的感覺。 昆卡:如果你想給長期做期權交易的新人一些建議,你會說什麼? void*:拿一筆自己可以承受損失的小資金,先下水試一試。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想學,但他們就一直看書,可能看了三四個月,帳戶還沒開。 昆卡:那對於一個已經在市場裏撲騰了一段時間的中階交易員,你有什麼建議? void*:這個因人而異,每個交易員都有自己的風格。我就談談我的體會吧:如果一個人在市場沉浸了幾年而仍然活躍着(也就是沒被淘汰),那麼首先要反復檢驗和打磨自己的交易觀,弄清楚自己到底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簡單說,要知道一年裏哪些階段的行情自己是有把握賺到錢的。相反,也要明白在什麼樣的行情下自己是十有八九賺不到錢、甚至容易虧錢的。如果經過幾年你能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在你擅長的行情階段,就可以大膽加碼提高盈利;而在你不擅長的行情區間,就果斷休息或者降低倉位。
很多老手其實都會如此——行情不好做的時候,他們就收手,或者只用小倉位跑跑策略,確保不犯大錯。我個人會選擇在那些“沒有勝算”的空窗期,用一些量化程序或者賣期權等穩健方式給自己跑一點現金流。因爲當你在市場存活了很多年,你大概對價格區間的範圍和市場節奏有模糊的判斷,就可以利用這些判斷去做一些低風險的賣方策略,保證自己在難賺的錢的階段還能有口飯喫、有湯喝。這樣一來,就算行情暫時沒有趨勢機會,我也不至於心態失衡或坐喫山空;等到出現適合我的大趨勢行情時,我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和充足的子彈再上場。 總之,中階交易者更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擊,什麼時候該收手。通過小賺維持狀態,等待屬於自己的勝負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