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支付突破最後一公裏 穩定幣將成日常消費新選擇

加密支付發展趨勢:突破"最後一公裏"的關鍵

加密支付正逐步邁入實際應用階段,以穩定幣爲核心的支付方式已悄然興起。根據某數據平台的2024年報告,該平台處理了超過160萬筆加密支付交易,其中35.5%是通過穩定幣完成的。與此同時,衆多傳統支付巨頭也紛紛進軍這一領域。

然而,盡管加密支付在技術上已經具備現實生活中的支付功能,但大規模普及仍面臨"最後一公裏"的挑戰。某調研機構預測,2024年至2026年間,美國加密支付用戶數量將增長82%,但使用比例僅會增加20%左右,達到39.1%。全球範圍內,預計到2026年僅2.6%的用戶會使用加密支付。

這種局面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讓我們深入探討加密支付產業鏈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Web3發展趨勢:加密支付"最後一公裏"卡在哪裏

加密支付產業鏈概覽

理想的加密支付場景應該是這樣的:在國外街頭便利店購買飲料時,只需打開手機錢包,掃碼使用加密貨幣即可完成支付,無需銀行卡,無需繁瑣綁定,結算即時完成。

要實現這種無縫、便捷的支付體驗,需要一套復雜且協同的基礎設施支持。從資產發行、支付中轉、用戶入口到商戶終端,每個環節缺一不可。

資產發行

在支付領域,雖然理論上可以使用任何加密資產,但實際應用中,考慮到價格波動性和支付結算穩定性,比特幣和穩定幣成爲最常用的支付媒介,其中穩定幣在交易筆數和金額佔比上佔據主導地位。

目前,主要的穩定幣發行商包括Circle(USDC)、Tether(USDT)和某支付平台(PYUSD)。USDC和USDT已廣泛流通在多個區塊鏈網路上,成爲主流支付方式。根據某數據平台的報告,USDT的交易量佔比高達97.2%,USDC位居第二。

穩定幣發行商正積極拓展與支付網關、跨境結算平台以及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渠道。例如,Circle自2023年起與某支付公司展開合作,將USDC整合進其跨境結算網路,覆蓋了約190個國家,有效降低了傳統外匯交易中的摩擦成本。

支付中轉

支付中轉環節承擔着鏈上資產流動與鏈下消費體系連接的關鍵任務。原生加密支付中轉服務專注於鏈上資產與現實法幣體系的橋接,承擔資產兌換、交易撮合與支付清算等關鍵職能。

同時,傳統支付巨頭也在加速向加密支付領域拓展。2025年2月,某支付公司以11億美元收購穩定幣基礎設施平台Bridge,正式布局鏈上結算領域。另一家支付巨頭則選擇與Circle合作,在其跨境結算網路中支持USDC清算,並逐步拓展至高性能公鏈。

用戶入口

在加密支付發展早期,用戶主要通過加密借記卡、U卡等作爲支付入口,將鏈上資產轉化爲法幣帳戶餘額,再接入傳統清算體系實現消費支付。這種模式雖然拓寬了資產使用場景,但仍依賴傳統金融基礎設施。

隨着錢包應用功能不斷演進,鏈上錢包逐漸成爲加密支付新的用戶入口。主流錢包不僅承擔用戶資產管理與交易籤名職能,還通過集成鏈上支付API或第三方支付網關接口,使用戶能夠通過掃碼等方式直接發起支付請求,使用穩定幣等鏈上資產完成消費,繞過傳統法幣帳戶體系。

商戶終端

商戶終端涵蓋零售、電商、旅遊、酒店等行業,是加密支付在現實世界實現大規模普及的最終應用場景,也是產業鏈完成閉環的核心驅動力。

近年來,隨着穩定幣普及、支付網關技術成熟以及結算週期縮短,商戶接入加密支付的積極性開始逐步上升。據某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接受加密支付的商戶數量達到12,834家,較2023年增長了50%。其中,歐洲以5,677家商戶領先,巴西則以1,292家位居國家榜首。

部分區域市場,如東南亞、拉丁美洲等移動支付普及率較高的新興經濟體,成爲加密支付應用的先行區。多家支付平台通過與當地商戶網絡合作,推動加密支付在實際消費場景中的落地,逐步打破了傳統支付體系的路徑依賴。

"最後一公裏"的症結:爲什麼卡在消費端?

盡管穩定幣結算體系不斷完善、錢包功能持續進化,加密支付依然未能深入日常消費場景。從技術和產品上看,用戶已可以使用加密貨幣快速結算,但在現實消費端,滯後的用戶體驗構成了難以逾越的"最後一公裏"。

集成成本高

當前,加密支付在商戶端的最大阻力之一來自於"錢包與商戶系統的割裂"。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化結構,商戶在接入加密支付時往往需針對不同錢包、不同鏈環境進行重復開發,顯著拉高集成難度與成本。

某諮詢公司的調查指出,89%的受訪企業表示,數字貨幣與現有財務基礎設施集成的復雜性是主要挑戰之一。對此,業內專家提出,通過打通所有錢包與區塊鏈、支持穩定幣即時結算、零手續費,讓全球商家和用戶輕鬆收付加密貨幣。

結算週期長

盡管鏈上支付理論上支持秒級清算,但在實際商業環境中,結算流程仍大量依賴傳統支付基礎設施。以某支付公司爲例,其在提供鏈上支付功能的同時,商戶通常需等待2-3個工作日才能完成資金到帳。這種延遲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零售、跨境商貿企業而言,構成了較大的現金流管理障礙。

生態孤島

用戶端的阻力來自於加密支付生態在多鏈環境下呈現出日益嚴重的碎片化趨勢。用戶在進行鏈上支付時,往往需要手動切換鏈網路或錢包插件,增加操作復雜度,影響支付流暢性。同時,一些大型支付平台出於平台鎖倉策略,將商戶深度綁定在自身生態體系內,限制了其切換其他支付網絡的靈活性,加劇了"生態孤島"現象。

波動性高

即使商戶成功接入加密支付,價格波動帶來的資產價值不穩定問題,依然是制約其大規模應用的關鍵因素之一。相比法幣支付系統中穩定可預測的結算金額,鏈上支付過程中,尤其是使用比特幣、以太坊等高波動性資產時,商戶存在較大匯率損失風險。

即使是以穩定幣爲主的加密支付模式,也並非完全無風險。例如在極端行情下,部分錨定穩定幣也曾出現短時脫錨現象,引發商戶顧慮。此外,當前多數加密支付方案未能做到支付即鎖價(即支付發起瞬間鎖定結算匯率),使得支付過程中鏈上確認時間產生的價格滑點,進一步放大了商戶的風險敞口。

加密支付的未來展望

回顧加密支付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它始終缺的不是技術,而是一次真正的"可用性躍遷"——從鏈上帳戶到商戶終端,從錢包操作到日常習慣。而當前,這一躍遷的前提已然走向成熟:

  • 穩定幣監管逐步落地,主要發行方在全球多地積極推進行業合規標準;
  • 全球支付接口標準化正在推進,例如東南亞多國正推動國家級QR支付互通標準;
  • 跨鏈互操作性協議也在打破生態割裂,構建通用資產流通網路。

基礎設施的拼圖正在補齊,加密支付的大規模普及也近在眼前。此時,真正決定加密支付能否邁過"最後一公裏"的,並非協議之優、功能之多,而是其能否爲商戶與用戶提供"無需理解區塊鏈"的使用體驗。

當鏈下商戶無需集成多個錢包SDK、用戶不必切換鏈網路或承擔滑點成本,當加密資產不再只是投資標的,而成爲餐廳掃碼、App訂閱、跨境結算中的"日常貨幣",加密支付才算真正落地。

這要求的不僅是技術開放性,更是對"場景適配""商戶信任"與"用戶流暢度"的深度理解與持續優化。只有打通這"最後一公裏",我們才能真正迎來加密支付的規模化時代。加密支付的大規模普及,不止於鏈上,更在於街頭巷尾的那一次掃碼支付。

USDC0.01%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6
  • 分享
留言
0/400
空投资深猎手小张vip
· 14小時前
稳币早该起飞了
回復0
Gas_Wastervip
· 14小時前
支付标准化很重要
回復0
MidsommarWalletvip
· 14小時前
值得长期看好
回復0
NFT悔改者vip
· 14小時前
稳定币已成趋势
回復0
Liquidity_Ninjavip
· 14小時前
坐等大规模落地
回復0
Gas Fee Whisperervip
· 15小時前
未来可期看好它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