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加密项目治理新趋势:基金会模式退潮 公司制架构崛起
加密项目治理的新方向:从基金会到公司制
十一年前,以太坊基金会在瑞士成立,为加密项目的治理结构树立了早期典范。在随后的"万链齐发"时代,基金会成为了Layer1项目的标准配置,以去中心化、非营利和服务社区为主要特征,一度被视为区块链项目治理的黄金标准。
然而,近期一篇探讨加密货币基金会时代终结的文章引发了业内对基金会模式的重新思考。这种理想化结构在现实中面临的挑战逐渐显现,基金会的光环正在迅速褪去。
基金会模式的理想与现实
理论上,基金会被视为项目从初创阶段过渡到自治治理的关键桥梁。但随着许多项目进入成熟期和规模化阶段,这种机制开始显露出结构性问题。内部矛盾、资源分配不当、社区参与感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许多项目基金会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治理失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某Layer2项目的基金会曾未经社区同意就分配大量代币,引发强烈反对;另一个项目的基金会因不当使用代币进行杠杆操作,导致清算和币价暴跌,最终被迫将国库交给社区管理。甚至连以太坊基金会也因高位出售ETH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受到批评,尽管最近开始进行改革,但质疑声依然存在。
在权力结构方面,早期的一些项目因基金会与创始团队之间的权力争斗陷入长期内耗,不仅延误了发展进程,还引发了投资者的法律诉讼。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一些知名项目中,基金会被指责边缘化创始人,并在关键事务上缺乏作为。
这些案例表明,当前部分基金会面临治理流程不透明、权力结构模糊、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薄弱,以及社区参与和反馈机制不足等问题。在监管环境趋于友善和行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基金会的角色定位与治理模式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和升级?
基金会与Labs的角色分工
在加密项目的实际运营中,基金会与Labs的角色分工逐渐形成了一套结构范式:基金会负责治理协调、资金管理与生态资助,而技术开发则通常由独立的Labs或开发公司承担。然而,这背后或许也存在着越来越多利益交织的复杂现实。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北美项目背后,已形成一个由律师、传统合规顾问构成的专业化基金会"架构输出集团"。他们为项目提供标准化的"Labs + 基金会"模板,帮助其合规发币、设计治理架构,并深度参与诸如空投规则、生态基金投向、做市合作等关键事项。
然而,这些董事通常并非项目原生成员,而是以高额年薪挂名担任基金会要职,在没有深度参与产品建设的前提下却握有实质性的"合规否决权",甚至对关键资源流向产生影响。
基金会主导项目的市场表现
通过对近一年中基金会活跃度高的一批公链项目进行统计,发现其代币在过去三个月和一年的市场表现普遍不佳。多数项目代币在过去三个月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年线表现同样乏力。不过,这一走势也受到山寨币市场整体下行行情的影响。
公司制架构的崛起
据业内消息,已有两家市值排名前200的项目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撤销基金会架构,直接并入Labs。作为加密项目的两种主流组织形式,基金会与公司制架构各有侧重:基金会强调非营利、去中心化与生态治理,而公司制则以效率与增长为导向,追求业务发展和市值增长。
同时,一些业内专家也表示,开发公司模式能够更精准调动资源、吸引人才并快速响应变化。随着美股上市潮升温、币股联动加剧,公司主导的治理结构似乎更具优势。
在这种趋势下,一些基金会的退出似乎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加密项目治理模式的转变正在加速,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项目采用更灵活、高效的公司制架构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